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简答题1、第四纪特点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活跃的地壳运动:包括剧烈的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2、2008年的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的共识(1)第四纪(系)为一个完全正式的地层单元,为新生代(界)的一个纪(系)处于新近纪(系)和古近纪(系)之上;(2)第四纪(系)的下限置于Gelasian阶的底部,对应MIS103,其年代为2.588 Ma;(3)更新世下限与第四纪一致,位于Gelasian阶的底部;(4)之前选定的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之前上新世/更新世界限的层型剖面)的卡拉布里阶(Calabrian)作为更新世的第二个阶。
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
5、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2)生物地层学方法(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4)地貌学方法(5)气候地层学方法(6) 构造方法(7) 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9) 地球化学方法(10)古地磁方法6、第四系标准地层确定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性质的原因(1)沉积物具很强的区域性;(2)同期、不同环境里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3)不同期、相似环境里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
7、第四纪生物群作为分期和地层划分理由海洋动物群变化慢,尤其在大洋里,几乎无改变。
只在某些高纬度内海区(如地中海、里海),有群组迁移,冰期,北方喜寒类南迁,间冰期,则又回到北方。
脊椎动物特别是陆生哺乳动物,进化快,研究细,在某阶段的一定自然地理区域里动物群具相对的一致性,对恢复当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探讨古人类生存时代和生活条件等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上许多地方古气候变化证据缺乏,无法以气候的更替划分冰期(雨期)和间冰期(间雨期)。
故用脊椎动物和海洋软体动物的古生物方法确定第四纪的分期和地层划分。
在古人类和古文化材料丰富区,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效果也较明显。
8、第四纪的划分和年代9、第四纪沉积环境10、第四纪沉积物特点1、陆地上第四纪沉积物除在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外,一般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
2、在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丰富,在海相地层中,微体生物遗体化石分布广泛。
3、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因受内、外动力作用,地貌、岩性、气候、水文等影响,形成不同类型堆积物,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
4、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
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成为第四纪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11、第四纪沉积物类型1、残积(el):基岩遭受风化(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后,残留原地的产物(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一般未经搬运。
剖面至下而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至强风化带。
2、坡积(dl):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的风化产物。
3、重力堆积(xd):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脚堆积的粗碎屑物。
12、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第四系各统发育齐全,沉积物富含钙质或碱性成分,沉积物呈白、灰白及黄色,以黄土堆积为主,西北部分区有冰川、湖泊及山麓-冲积等。
下更新统为泥河湾组(午城黄土)及其同期沉积;中更新统为周口店组(离石黄土)及其相当地层;上更新统为丁村组(马兰黄土)及其相当地层;全新统为近代堆积层。
13、第四纪生物界特点(1)生物界总体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2)经历时间短----仅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二个单位时间(一个单位时间为1Ma)。
(3)喜山运动后早更新世全球生物地理环境未发生剧变。
早更新世生物与第三纪生物面貌虽有差别,但联系仍为密切。
中晚更新世则发生很大改变。
(4)动物界演化进程比植物界明显,陆生生物比海洋生物显著,陆生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要比陆生无脊椎动物明显。
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哺乳动物化石作用举足轻重。
14、第四纪各期哺乳动物演化特点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
经历温暖第三纪后,第四纪由于环境变化,哺乳动物大规模迁徙,优胜劣汰,同时出现一些能适应新环境的新属种,构成第四纪哺乳动物演变的主要特征。
15、第四纪开始的生物标志象、真马和牛现代属出现。
16、中国第四纪各期华北区与南方区哺乳动物群代表性群组<1> 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1)华北区哺乳动物群。
以“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为代表的“泥河湾动物群”。
(2)南方区动物群以云南“元谋动物群”为代表。
<2> 中更新世动物群华北区称为“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即周口店动物群。
华南区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主要发现于四川、广西、云南、江苏和浙江等地的洞穴堆积物中,称为“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或“黑猩猩—大熊猫动物群”。
<3> 晚更新世动物群(有四种)(1)中国北方哺乳动物群分布于北方马兰黄土层中,称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即纳玛象—晚期鬣狗动物群。
(2)山顶洞动物群,山顶洞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北京周口店。
(3)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
(4)含新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动物群出现于中、晚更新世中国南方,基本面貌与中、晚更新世类似,在动物群中发现有早期智人化石或晚期智人化石。
<4>全新世动物群我国全新世初期动物群仅在华北地区有所了解,其主要代表是四不象鹿(麋鹿),故称四不象鹿动物群。
17、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标志人类是从动物(古猿)进化来的,但人不同于动物(古猿),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可能学会用天然火烹制食物和防御野兽、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这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主要标志。
18、人类由古猿进化的发展可划分的四个阶段(1)猿人阶段(N2~ Q21),猿人阶段从距今3-1Ma,脑容量775-900毫升之间。
①直立猿人时期。
主要特点是脑容量较类猿人多,可达850ml,手足有了明确的分工,称为人类与类人猿间的过渡群体。
②“中国猿人”时期。
平均脑容量1075ml,其生活时间大约距今40万年左右。
(2)古人阶段(Q22~Q32)古人又称早期智人,距今约4—20万年。
脑容量可达1350毫升能完全直立。
古人的智慧较猿人高。
(3)新人阶段(Q33)约出现在4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其体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新人又称晚期智人,脑容量已达1,350-1,500毫升。
(4)现代人现代人指新石器时代(全新世早中期)以来的人。
19、考古学上将第四纪划分为哪三个时代,各时代的分布范围旧石器距今200多万年前至1万多年以前(Q1-Q33)。
中石器距今约7,000-15,000年(Q33-Q41),大体已进入全新世早期。
新石器属全新世早中期现代属全新世晚期,为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现代。
20、孢粉特点①比植物其他部分更易保存(孢粉外壁由有机化合物和近似角质纤维素组成,300℃不分解,高压不变形,强酸强碱中不溶解);②沉积物中含量丰富;③对周围植物区系的代表性强;④其构造和纹饰可以作为高精度分辩的目标。
21、太古代以来三大冰期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时期,即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22、第四纪气候特征震旦纪大冰期发生于8.5~5.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川最盛时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有的地方冰层厚达千米。
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于3.5~2.3亿年前的石炭一二叠纪,南半球的广大地区,都为冰川所覆盖。
第四纪大冰期又称第四纪冰期,发生在最近的300万年期间。
23、第四纪气候变化证据生物证据(1)动物群证据:来自各别种和一些种的共生组合,以及它们在时空的分布和变化。
(2)植物化石证据:每种区域植物类型,都有适于其生长的特殊气候。
地质证据:(1)冰川沉积物:陆地或水中冰川沉积物,都不能证明气候变化细节。
(2)其它沉积物:其它非生物及生物沉积物,都可证明气候,但常由局部环境因素决定。
地貌证据:内陆湖岸分布的湖成阶地的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海退和海侵,从而形成海成阶地系。
也是温度变化的证据。
冰斗分布,可确定局部雪线。
土壤:土壤形成取决于作为母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类型、气候、地形、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及土壤发育时间。
同位素测定氢、氧和碳的同位素比例变化,可部分取决于温度改变。
降水量变化冰期,中纬和低纬度带内气温降低,引起蒸发量减小,湖水面升高和咸度降低;间冰期,则会引起湖面降低,湖水咸度升高。
风冰期,冰川产生,大气环流被加剧,风力增大,故可据第四纪堆积物中风积物研究,推定大气环流,进而推测气候。
24、欧洲(南欧)第四纪冰期划分25、海平面波动原因㈠冰川----海面变化:海水体积变化、大陆冰川消长,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也是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素。
㈡冰川均衡作用:冰川型海平面升降㈢构造----海面变化:① 海盆容积变化②局部地区构造运动㈣沉积物充填引起的海面上升:大陆侵蚀及海底沉积物压实㈤水均衡作用产生的海面上升:大陆与海盆沉降和抬升导致地幔中物质运移而引起海平面变化26、戴维斯三要素说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营力、发育阶段(时间和阶段)“地形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貌形态不同。
27、褶皱构造地貌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在褶皱影响下所成的地貌,称为褶皱构造地貌。
①原生褶曲构造地貌它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向斜所成的地貌②次生褶曲地貌③多褶曲的山地地貌28、断层构造地貌①断层崖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超过其塑性限度时,就会发生断层,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出露的陡崖,即为断层崖。
②断层线崖又称侵蚀崖,由断层崖发展而来。
指断层两侧的岩石长期受差别侵蚀形成的崖壁或陡坡。
③断层谷断层线通常是一构造破碎带,容易被风化侵蚀,在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称为断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