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第四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4.1 地貌形态及地貌单元
1.地貌形态类型是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我国陆地地貌习惯上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 型。
地貌成因类型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目前没有统一的成因方 案,因为地形因素的复杂性。)
4.1.1 地貌形态
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伏。
4.2.2.1 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地
1.平顶山 2.单斜山 3.褶皱山 4.断块山 5.褶皱断块山
1.平顶山
平顶山是指顶部平坦而侧面通常是陡峭悬崖的隆起土地,由平层岩石经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而成,是干燥地区的独特地形
平顶山分布于美国西南部、西班牙、萨丁尼亚岛、非洲北部和南部、阿 拉伯、印度、澳洲等地,而全世界最大的平顶山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西部的大平顶山(Grand Mesa)。
古高原
重力作用
高平原 中法兰西平原、巴西中部 平原
低平原 华北平原、杭嘉沪平原 洼 地 吐鲁番低地、死海低地
外力堆积、洪泛、 河岸侵蚀、海蚀和 海积。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62)
山地的高度分类
海拔高度 (>5m00)0 5000~3500 3500~1000
1000~500 <500
切割深度 (m) >1000 1000~500 >1000 1000~500 <500 1000~500 <500
2.单斜山
单斜山是由单斜岩层构成的沿岩层走向延伸的一种山地。
3.褶皱山
褶皱山(folded mountain)是地表岩层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构造作用力 而形成岩层弯曲的褶皱构造山地。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高大的褶皱构 造山系是褶皱地貌中最大的类型。
4.断块山
断块山(fault block mountain;faultmountain;block mountain)又称 断层山,因地壳断裂上升而形成,是受断层控制的岩块,呈整体抬升或 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断块山地的山麓地带发育断层崖、断层三角面。
地垒式断块山示意图
5.褶皱断块山
是典型的褶皱断块山
长700千米,褶皱断块山
4.2.2.2 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
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常见的有锥状火山和盾状火山。
基拉韦厄火山是盾状火山
4.2.2.3 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地
4.2.3 垭口与山坡
4.2.3.1 垭口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2.3.2 山坡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地貌的基本要素
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态要素
③ ③
① ①
① ①


① 地形面
② 地形线





③ 地形点
平原的高度分类
海拔高度(m) >600
600~200
200~0 海平面以下
名 称 例子
地质作用特征
高 原 云贵高原、伊朗高原、蒙 剥蚀、侵蚀、谷地
4.2.3.1 垭口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1 . 构造型垭口 (1)断层破碎带型垭口 (2)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3)背斜软弱层型垭口 2 .剥蚀型垭口 3 .剥蚀堆积型垭口
4.2.3.2 山坡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按照山坡的纵向轮廓分类 (1)直线坡型 (2)凸形坡 (3)凹形坡 (4)阶梯形坡
山脚是山坡与周围平地的交界处。由于坡面剥蚀与坡脚堆积,使得山脚 迪莫啊一般并不明显,在哪里通常有一个起着缓坡作用的过渡带,它主 要由一些坡积裙,冲击裙,洪积扇及岩堆,滑坡堆积体等流水堆积地貌 和重力堆积地貌而成。
4.2.2 山地地貌的类型及工程地质的性质
根据地貌成因,山地地貌可划分以下类型。 4.2.2.1 构造变动形成的山地 4.2.2.2 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 4.2.2.3 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地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中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中低山 低山 丘陵
地质作用特征
冰雪作用
冰雪作用 重力作用
雪冻风化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 小
风化作用
4.1.2 地貌单元
地貌单元是指地貌成因 ——形态分类的单元
4.2 山地地貌
4.2.1 山地地貌形态因素
山地地貌剧有山顶,山坡,山脚等明显的要素。
山顶是山地地貌的最高部分,形态主要有尖顶,圆顶,平顶三类。山顶 呈长条状延伸时成山顶。山脊标高较低的鞍部,级项链的香山之间较低 的山腰部分称为垭口。
山坡是山地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地地区,山坡分布的地面最广。 山坡的形状有直线型,凹形,凸形以及复合型等各种类型,这取决于新 构造运动,岩性,岩体结构及坡面剥蚀和堆积的演化过程等因素。
4.3.2 剥蚀平原
剥蚀平原(plain of denudation):是指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由 多种外力剥蚀作用所形成的平地。是一种非构造平原。这类平原根据外 力剥蚀作用的成因,可分为海蚀平原、河流侵蚀平原、准平原、风蚀平 原、冰蚀平原、溶蚀平原等。在上述这些平原地区,地壳上升幅度不大, 上升速度也很微弱。这类平原的范围较一般的平原为小。
图参见P117
按山坡的纵向坡度分类
4.3 平原地貌
4.1.3 构造平原 4.3.2 剥蚀平原 4.3.3 堆积平原
4.1.3 构造平原
构造平原 (tectonic plain):主要由地质构造作用造成的平原。一般指 海成平原,海成平原是由于地壳上升或海水面下降,水下原始倾斜面出 露水面形成的,平原表面还保留着很多海底特征。海成平原的地面坡度 与岩层原始倾斜一致,地势极为低平,海拔一般几米到几十米,表面几 乎没有被河川切割,如里海沿岸的平原。我国海成平原的面积很小,在 平原中不占重要地位。海成平原常与冲积平原交错分布,构成复杂的混 合类型,例如台湾西部平原。
4.3.3 堆积平原
地壳长期的大面积下沉,地面不断地接受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物的补偿, 形成平缓的广阔平原,叫堆积平原。
4.3.3.1 河流冲积平原 4.3.3.2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4.3.3.3 湖积平原
4.3.3.1 河流冲积平原
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 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 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 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著名的冲积平原有亚马逊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