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 第8章_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0 第8章_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 反例:苏格拉底,梭罗。 • (三)网络时代的网虫与网瘾症 • 孤僻、冷漠
•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 会病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 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 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C、技术系统是人类用于征服自然、满足物质需求的 手段,生产工具是这个系统的根本标志。 D、通过以上技术决定论的基本表述,我们可以得到 一些重要的推论: (1)观念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价值就在于推动和促进 技术系统的发展,凡能够推动和促进技术系统发展的 就是好的观念和社会,反之不然。 (2)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发明 和变革。 (3)美好等于生产,生产得越多、越快,人类的幸 福就越多。技术决定论的基本表述和其推论共同构成 了西方近现代发展原则的纲领。
• 请完成:科技进步能否减少世界上问题?或者说,解决 老问题是否只会引向新问题?请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你自 己的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或你在阅读、学习、生活 经验和观察中得到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 这是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的大学入 学考试)2012年6月题库中的一个题目。 • 你可以立意科技进步可以减少世界上的问题,如 某些传染病现在有疫苗了,天花消灭了;也可以 说进步总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如在东南亚,用DDT 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壁虎吃了带毒药的蚊子, 猫吃了带毒药的壁虎,导致鼠辈横行,鼠疫肆虐 ;还可以立论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进步减少,有些 则不可以……
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
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
动”。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 媒介”,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 的联想。 • 冷媒介,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 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电视、漫画、 无声电影等是冷媒介。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3个观点: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人的延 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加拿大 著名传播学家
口语媒介 (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媒介 (脱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 (地球村)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 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就是说从长远 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 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 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 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 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 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 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结论: 无论是技术“善”论还是技术 “恶”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技术 的社会影响的某个侧面,而技术“ 中性”论则是一种比较客观和有说 服力的观点,是我们从社会价值上 看待技术时应持有的立场和态度。
四、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1、技术决定论
• A、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 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 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 • B、按照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 技术”,技术包含了某些它本来意义上的后果,表现出某 种特定的结构和要求,引起人和社会做特定的调整,这种 调整是强加于我们的,而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技术循其自 身的踪迹走向特定的方向。“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 系,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所以,技术规则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 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种不同的的技术道德观代表人物
• 1、技术善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正是科学技术决定了时代的性质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农业时代 )——蒸汽机、内燃机时代(工业时代)——计算机 时代(信息时代)等都是由于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才出现了新时代。 • 2、技术是万恶之源:卢梭、老子、庄子 • 我担心有一天科技充斥人间时,世界将剩下白痴的一 代。 • 3、技术无善恶:梅塞尼 • A、技术本身只是工具与手段; • B、使技术成为善恶的是人; • C、技术能带来社会问题,也能解决社会问题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 一、意义 • (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 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 (1)“媒介即人的延伸”,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富有启 发意义;“地球村”也成了现实。
• 二、局限 • (1)把媒介技术当做社会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视生产 关系与社会关系等的作用; • (2)人成了媒介技术的主宰对象,没有主体性与能动性; • (3)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由此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
• 社会意义:增加传受双方互动性、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 丰富传播形式和传播资源、传播范围扩展到全球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 “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寄予了无 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 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 • 反例:当前的网络与微博。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麦克卢汉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
媒介类 清晰度 信息量 参与度 型 热媒介 高 大 低 举例 照片、象形文字、无声电影、报 刊等 漫画、拼音文字、有声电影、电 视
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 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和行为的反应也各具特点,研 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调和论。 • 一方面,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当掌握新技术的 阶层随着实力的上升,会要求实现社会变革。例 证:法国大革命。
• 另一方面,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
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例证:农业机械化。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 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 ,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 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不仅仅 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 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他们生产和传 播的信息内容。
(二)媒介:人的延伸
•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 视则
是视、听、触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
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
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三)“热媒介”与“冷媒”
• 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
三、技术道德观
• 先看一个故事:
• 子贡在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时在晋国的路上,经
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准备种菜,挖了一条地道通
向井,抱着(一个)坛子取水浇灌(菜地),但是
(看得出明显)花费的力气很多而成果少。子贡
(就对他)说:“(现)有机械用来灌溉,一天可
以浇灌一百块菜地,花费的力气很小而成果大,您
不愿意用吗?”
• 种菜的人仰头看着他说道:“怎样?”子贡对他 说:“用木头做一个机器,后重前轻,提水就象 抽水一样,(出来的)数量(快得)就象水开了 往外溢,这种机器的名字叫做槔(gāo)。”种菜 的人脸有愤怒之色但也笑着说:“我听我的老师 说,有机械必然有投机取巧的事,有投机取巧的 事必然有投机取巧的心。投机取巧的念头存于胸 中,就纯洁不(再)具备,纯洁不(再)具备, 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能得道的。 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器),是羞于用它而不用 啊。”——《庄子〃天地》
2、社会决定论
• 社会决定论又称为背景论,认为技术产生于人的 特定的价值的需求,是一种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 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等社会 价值的体现的理论观点。这表明了人对技术的主 体性——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 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用来放鞭炮,发明了指南 针用来看风水。”并没有发展成影响巨大的工业 技术。
二、一道思考题
• 仔细思考以下片断中提出的问题: • 我们通常认为,科技进步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也的 确如此。比方说,某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会因为现代 医学的进步而不再成为难题。有些问题可以被解决,随 之消失。但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问题存在于因果链条 当中,这时候,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就有一个新的问 题产生。——改编自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著《进步的 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一、媒介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 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 供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 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 工具或技术手段; –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 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第二类是功利性组织;
第三类是规范性组织;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传播学家麦奎尔认为, 除了在极权主义制度下 以外,传媒组织一般属 于“功利”要素和“规 范”要素的混合状态。
•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1)地位稳固。 •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 目标与组织结构。 •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 和使用者。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社会组织的性质是由组织目标来决定的。组织社会 学家艾兹奥尼曾经将组织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强制性组织;
网瘾症,无疑和网 络媒介的接触环境 和接触条件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