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一)媒介即讯息
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 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 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 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产生都开 创了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gatekeeper)这 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二战/食物/家庭主妇
1、把关人和把关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
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 “把关”。
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 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
特征: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 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个性: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 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 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 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 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 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 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 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 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 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 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 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 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 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当代新媒体技术,也叫新传播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 大领域:
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 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
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
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美国学者鲁塞尔纽曼于1991年预言了媒介技术及其 未来发展的“4C”趋势:
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convergence ——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人的感官能力有“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
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媒介 清晰度 信息量 参与度 举例
类型
热媒介 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照片、象形文字、
无声电影、报刊等
冷媒介 低


漫画、拼音文字、
媒介技术的范畴
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
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梅赛尼在1970年出版的《技术与社会》一书中,总结了近 现代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技术观:
1.技术“善”论:知识就是力量,实用主义 2.技术“恶”论:技术是万恶之源,回归自然 3.技术“中性”论 :梅赛尼本人就是代表。
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
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
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 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 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 拥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并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的
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传媒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收益,
网瘾症的多种心理危害: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 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 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 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网络沉迷
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一)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1)卢因 1947《群体生活渠道》首先提出“把关人”概念,又称
守门人(GateKeeper)。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
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 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有声电影、电视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 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但是,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而是一位技术 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这主要表 现在:
(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 (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
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 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 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 公益性和公共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 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在现实的和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中,以上各种因素 的制约程度是不同的。
国有或公营媒介/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位稳固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 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 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
大众传媒的优势 :
大众传媒是专业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统的影响上。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人” 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
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 强调电视在现代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
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特征
生长环境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
(2)怀特
1950《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
XI、怀特的守门N1人模式
N
N2 N3
N4
N2` N3`
M
N1 N4
怀特(White)《把关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1950), 对一家报纸的电讯编辑的工作进行研究时,验证和扩充了卢 因的理论,揭开了“把关人”研究的序幕。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 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 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 面一样,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媒介依存症
特点: 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而
不能自拔;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
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
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得到实现: 一是言论活动,二是报道活动。
(三)公共性与公益性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 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 服务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 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 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人类由“部落社会”到“脱部落社会”再到“地 球村”,无不归功于媒介及其技术的发展。麦克 卢汉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形态变化的决定因 素来看待的。
口语社会 (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时代 (脱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 (地球村)
图: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二)媒介:人的延伸
含义: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 或延伸 。
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主要体现为报纸的发行量 或广播电视的收视率)。 传媒面对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广告主 和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大众传媒在从事市场和经营活动的同时,还具有重 要的非经济收益目标,其中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 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 社会影响力等。这种目标,简言之即宣传目标。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导言:什么是媒介
媒介(media)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
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
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容器人” 是日本学者中野 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 概念。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 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 程的影响。
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 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 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 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 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 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 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 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 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 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 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 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 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 社会互动; 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等等。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也称“他律性欲望主义”,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 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 批评观点。
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 人的自私化。
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