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探讨摘要《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

《论语》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就《论语》中有关的心理学思想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论语》思想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

《论语》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特别是有关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对此,我想就《论语》中有关孔子的心理学思想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孔子的“鬼神”观鬼神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神秘恐惧心理的表现,也是人类对人生命运的一种虚幻寄托。

就是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代人的鬼神思想也时有所现,那么,鬼神现象是否存在?科学的结论是否定的。

那么当代人为什么还有鬼神观念,甚至有的人深信不疑呢?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巫鬼势力旺盛、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孔子是怎样看待鬼神的呢?孔子云:“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表明了孔子对鬼神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

鬼神是否存在,孔子并未多加评说,也不反对别人对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孔子平时也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神,他认为这些都是对人无益的事情。

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请求代老师祷告。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道:“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祗祷告’。

”孔子说:“如果是这样,我早就祷告过了,可为什么还会生病?”还有一次,季路请教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活人我还不能事奉,怎么能去事奉鬼神?”孔子虽然不反对别人信奉鬼神,但他自己对鬼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虽然他不能证明鬼神是否存在,但他自己是不相信鬼神的。

这说明孔子已具有无神论的思想萌芽,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二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

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并将道德品质修养作为教育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习惯、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他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主张,要求学生“志于道”,并达到“乐道”的最高境界。

他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虽生活清苦也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执着于崇高的理想追求。

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明了只要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道德考验。

孔子要求学生学会自我克制,在不如意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并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的思维方法。

提倡“言必行,行必果”。

孔子要求学生勇于承认并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认为“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自觉,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也。

”这是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孔子对做人的要求是: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三孔子的“学习观”《论语》中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外,即使孔子经常处于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

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

对于好学的弟子颜回他更是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其二,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持之以恒”。

孔子认为自己做到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默记于心,好学不厌,诲人不倦。

他希望后人,能做到好学不厌、持之以恒。

其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

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雍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即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其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他的学生仲由就因为好胜心强,不虚心学习,经常受到他的训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其五,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索,那还是罔罔然无所知的;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强调学生要以学为基础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孔子提倡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他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要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此外孔子还强调学习要达到“学以致其道”。

(《子张》)比如在谈到《诗经》的学习时,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孔子指出学习古代典籍是为了实际应用。

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而且还包括对所学知识的复习、练习巩固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孔子一再劝勉弟子要勤学、好学、乐学,要“学而不厌”,“持之以恒”下滴水穿石之功。

四孔子的“智力”观在《论语》中,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不同的等级: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了,是上等人;学了而后知道的,是次等人,遇了难题知道自己不行而后学的,是又次一等人;遇了难题却不学习以求解决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并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先验论的错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孔子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孔子虽然说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他却坚信人的智愚、强弱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教育。

曾有人说孔子是“生而知之者”,他则一再表示“我无是也”,我是“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认为就像尧、舜、禹这样的先王,也是聪明睿智加勤奋好学的结果。

五孔子的“理想”观孔子晚年在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自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

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

孔子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路》)他经常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例来阐发这个道理。

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屡一篑,进,吾往也。

”六孔子的“社会交往”观在孔子看来,社会交往必须有社会交往的原则,可以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其一,注重交往中的“忠”、“信”、“义”。

孔子认为,做人应该以忠信为主,唯义是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贡》)这种“泛爱众”推及到社会与人际关系,就是要“安人”,“安百姓”,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其二,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庄重矜持,与人团结、合群,而不是勾结或搞宗派。

其三,道不同不相谋。

其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其五,平等待人。

在掌握社会交往原则的基础上,孔子认为,还应该掌握社会交往的具体方法。

主要有: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孔子认为这句话可以终生奉行。

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第三,孔子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样做实际上有助于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第五,与人相处要表里一致。

第六,与善于谋略者共事。

第七,说话要看对象。

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八,“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

”(《八佾》)孔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