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1日本创新型集群与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地性集群:属于特定区域内的同一行业集中地,储备该区域内的原料、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方工业色彩的集群;(2)企业城下町型集群:以特定大企业的批量生产工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提供多数零部件的下请(外包)企业群的集群;(3)都市型集群: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制造零部件、五金制品的制造业的集群。

从图1.1可以看到,拥有很强装备产业色彩的素材产业,如钢铁业和化工业,都被划分为“企业城下町型集群”,运输机械、电器行业也可以归为此类。

一般机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的中间性的产业,由于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工业地带,企业间也形成了水平分工,因而可以归类于“都市型集群”。

至于精密机器、纤维等产业则可归类于“产地型集群”。

图中的第4种集群类型—“单独立地型集群”,是日本产业集群中的新现象,即“地理上分布广泛,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

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工厂“单独立地”的手法,其中尤其以电器、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领域为多。

图1.1 日本产业集群结构资料来源:辻田昌弘著:《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构造的变动及其原因》,2005年3月 日本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挥集群效应,得益于日本国内较为完善的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的完成。

国家层面制定最基本的激活政策方针,再由都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协会共同制定配合政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

这套法律体系的服务对象群体集中于基础性技术产业集群和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分别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如地理分布集中 分散 垂直 水平统合度针对地方政府的主要扶助措施有:(1)对地方政府的研发支援设备、租赁工厂等的整备以及研究机器等的设置进行补助;(2)对集群以及高规格干线道路、港湾、机场等连接干线道路进行重点整备;(3)由地区振兴整备公团对开发型企业的促进设施等进行整备;(4)对地方政府开展的激活地域指导、调查企业等进行补助。

而在对企业的扶助上主要表现为(1)对中小企业开展的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销路拓宽等项目进行补助(2)课税特例;(3)低息融资;(4)由产业基础整备基金提供债务担保;(5)中小企业投资培养公司法的特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的特例与中小企业团体组织相关的法律特例等。

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产业集群计划。

该计划明确指出,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能源将是肩负21世纪日本经济兴衰荣辱使命的重点领域,并结合国情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19个产业集群。

这些企业群将在日本全国各地形成独自的“产官学”合作网络。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日本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仅2005年一年的项目支援经费就高达568亿日元。

这些资金主要运用于“产官学”合作网络的形成、新技术的研发、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培养扶植市场、企业融资机制的改善、人力资源的培养等方面。

从实效来看,参与产业集群计划的中小企业收益明显,销售、利润和雇员人数等各项指标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1.3.2美国“硅谷神话”与政府研发支持体系作为当代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为发达。

在美国加州,随着美国新经济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迅速形成了4大集群产业经济区。

即以航空制造、娱乐和电子通讯业为主的南加州经济区;以软件、多媒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主的旧金山海湾经济区;以高产农业为主的中央流域经济区;以高科技制造、计算机服务业为主的萨克拉门托经济区。

这四大块经济区各有特色,自成体系,具有极强的产业竞争力,如南加州的航空制造业、海湾经济区圣塔克拉拉的硅谷软件业等。

硅谷和128公路代表了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

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80年代成型,被誉为“经典产业集群”。

硅谷所在的圣塔克拉拉县,拥有1700家软件公司和4.3万名职员;20世纪90年代,加州软件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年增长14%,平均每年新通过就业岗位7.2万个。

此外,加州吸收风险投资一般占全美总额的1/3以上,其中1/4投向软件和通讯类企业。

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

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国硅谷形成了以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

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

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国100 家大科技公司有1/3总部设在硅谷。

从研究与发展(R&D)的投资来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究经费却不断增加。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

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总额还要多。

总之,美国政府大力的研发投入以及完善的研发服务体系成就了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辉煌。

1.3.3韩国大德科技园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开始在纺织与成衣产业、造船与汽车等运输设备产业、消费类电子产业以及钢铁产业等形成。

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韩国的产业集群竞争实力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下层,既大多数集中在最终消费性产品和相关服务商,在专业元件产业上成就有限,机械工业与相关高级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产业集群缺乏纵深感。

但韩国大德科技园的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二十一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

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

韩国大德科技园规划始建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现已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

大德科技园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当首批院所迁入后,特别强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待遇和配套服务。

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也注重从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员中吸引人才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可为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

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园紧密配合韩国骨干产业的发展,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工业,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区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规模的科学城。

而且大德科技园为使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

在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韩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最好借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园区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规模化发展,继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曼哈顿模式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人口150万人。

目前曼哈顿的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曼哈顿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

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80—90年代达到鼎盛。

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

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中城是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坐落于此,许多非赢利的办公机构(如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中城。

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等),以及商业服务业也迅速聚集发展起来。

1.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纽约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刺激了面向全球的市场需求,从而诱导了曼哈顿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开始,纽约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所占GDP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由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7%,上升了11个百分点。

银行业和证券服务的发展最为显著,1991年纽约银行业的就业岗位超过65000个,证券、商业经纪和交易业的就业岗位增加到129000个。

从服务业内部的产值结构来看,1990—2000年间商务服务所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990年的18%上升到2000年的23%,上升了5个百分点。

1991—1999年,纽约商务服务业增加了258100个工作岗位,占纽约服务业就业增长的42.7%。

商务服务业包括四个分支行业:专业服务、辅助服务、计算机服务、其他商务服务。

其就业结构分别为,专业服务占44%、辅助服务占32%、其他商务服务占23%。

在专业服务内部,人才服务就业所占比例26%、其他商务服务23%、法律服务19%、会计服务9%、管理与公共关系服务11%,这5个部门的就业占到商务服务总就业的85%以上。

曼哈顿CBD 的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就在纽约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据纽约市1993年统计,各行业在曼哈顿集中的情况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简写为FIBE)占89%以上,商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的一部分)将近86%,制造业59%,服装业高达69%。

从空间的布局看分为两大部分: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而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云集了世界一流的名店、娱乐厅、酒吧等商业服务业。

2.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发展源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要素支撑金融服务业在曼哈顿聚集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方面,曼哈顿的中心地位由来已久,经济集聚是曼哈顿不断向前的动力,曼哈顿一直享有投资家优先考虑的地位,巨额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不仅投放于街道、码头等基础设施,而且投放于高级住宅区和办公大楼,这使得曼哈顿一直保持先进和现代的设施,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另一方面,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

曼哈顿的居民无论在教育程度还是在收入水平方面,都远远高于同属纽约市的其他城区。

在曼哈顿的居民中,大多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

此外,曼哈顿的收入水平也保证了金融服务的消费。

1980年,曼哈顿的人均收入为10863美元,是同城的布朗克斯(4502美元)和布鲁克林(5779美元)的2倍左右。

1993—2000年曼哈顿地区就业人数增加了12.9%,2000年曼哈顿地区就业人数占纽约就业总人数的66.06%,同期,曼哈顿地区人口占纽约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