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复习专题2-元素及化合物

初三化学复习专题2-元素及化合物

化学专题辅导二元素及化合物考点剖析:中考热点预测1、空气、氧、水和氢除本部分内容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外,空气的成分、主要污染物或污染源;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开发;结合重大失火事件讨论失火的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氢气做燃料的优点等问题是近年来中考中命题的热点问题。

2、碳及其化合物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根据化学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其结构;对温室效应及生态平衡、煤气中毒、开发新能源及环保等问题进行评论。

3、铁及金属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有效途径;铁及其化合物、铜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铁及常见金属的性质及用途;从典型实验与概念分析之间的相应关系着手,考查通过科学实验进行问题研究的基本能力。

4、酸、碱、盐、氧化物常见几种酸、碱、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检验试剂的识记;酸、碱、盐的通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与物质的溶解性;综合运用酸、碱、盐的有关知识,结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解决诸如环境污染、农药化肥、卫生保健等问题,从而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技巧点拨1、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制法和检验的思维方式。

复习应先从物质结构入手,再将物质性质与其存在、用途、制法和检验等知识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

2、紧扣教材,以二氧化碳为中心建立碳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体系,使知识脉络化,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H2CO3↓↑C─→CO2 CaCO3↑↓↑CH4CO C2H5OH3、结合铁生锈的探究实验,归纳研究性学习的程序:针对已知的结论或反应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解释与结论。

4、理清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学会运用有关的反应规律,判断各类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

非金属 金属 金属 O 2↓ O 2↓↑还原酸性氧化物 盐碱性氧化物 H 2O ↓H 2O ↓↑加热 酸 碱5、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对相关知识和规律进行迁移,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精析例1、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

现有以下几种制备氧气的方法:(1)加热高锰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 2O 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 ,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

分析:实验室制氧气和工业上,军事上制氧气因设备条件限制及氧气的需求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不同。

在潜水艇这一特定空间内,应选择反应条件最低的方法,同时不仅要考虑供气问题,还应考虑废气的净化或排出问题。

答案:(3);在常温下就能反应,并能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例2、煤、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在地球上已探明的蕴藏量是有限的。

从人类目前利用这些能源的消耗速度估算,石油和天然气不过几十年,煤不过几百年就会消耗殆尽。

因此,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潮汐能等),已显得十分迫切。

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理想能源。

下列(1)-(6)是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查阅资料归纳的工业上制氢气的方法,其中包括正在开发的方案。

①水电解法: 2H 2O 2H 2↑+O 2↑②甲烷转化法:CH 4+H 2O CO +3H 2③水煤气法:C +H 2O CO +H 2④碳氢化合物热裂法:通电 催化剂 1000℃CH 4 C+2H 2⑤设法将太阳光聚集产生高温使水分解: 2H 2O 2H 2↑+O 2↑⑥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如果将来人类广泛使用氢气作为能源,那么上述六种方法中,你认为可行且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有哪几种?逐条说明理由。

分析:氢气是一种理想燃料,具有①原料易得;②燃烧时热值大,放热量高;③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等优点,前途十分广阔。

但用水作原料电解制备氢气成本太高,所以目前还不能普遍使用。

要想使它成为一种能源,必须找到成本低、效率高的制备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①⑤⑥方案将成为可能,而②③④方案的反应物需用三大燃料的燃烧,且方案②③生成物中有污染环境的CO ,故这三种方案可行性不大。

答案:有①⑤⑥方案①:有朝一日大力发展水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等,电力供应十分充裕时是可行的。

方案⑤: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廉价能源。

方案⑥:催化剂能大大加快水的分解速率。

例3、为了确定三种可燃性气体:CH 4、H 2和CO(简称试验气),分别将它们在氧气中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A 、B 两个洗气瓶。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 中的液体是 ;装置B 中的液体是 。

(2)若装置A 的质量增加,B 的质量不变,则试验气是 ,燃烧的方程式为 。

(3)若装置A 的质量不变,B 的质量增加,则试验气是 ,B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若装置A 、B 的质量都增加,则试验气是 ;若B 的质量增加m 克,则A 的质量增加 克。

分析:这是一道利用几种可燃性气体跟氧气反应时生成物不同而推断原气体的题目。

其解答关键是审题。

三种可燃性气体,分别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每次只燃烧一种气体,可以排除是混合气体的可能。

由CH 4+2O 2点燃====2H 2O+CO 2;2H 2+O 2点燃====2H 2O ;2CO+O 2点燃====2CO 2可知:各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各不相同,其种类只有二种:水和二氧化碳。

(1)结合题意不难看出:A 、B 两个洗气瓶中的液体应该能吸收水和二高温高温氧化碳。

在初中所学的知识中,吸收水分的液体是浓硫酸,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液体是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为防止干扰实验结果,装置A应吸收水,装置B吸收二氧化碳。

因此,装置A、B中的液体应分别是浓硫酸和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2)装置A的质量增加,B的质量不变,说明生成的气体中只有水,试验气是氢气。

(3)装置A的质量不变,B的质量增加,说明生成的气体中没有水,只有二氧化碳,试验气是一氧化碳。

(4)装置A、B的质量都增加,说明生成的气体中有水和二氧化碳,试验气是甲烷。

B的质量增加m 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 g,根据CH4+2O2点燃====2H2O+CO2可计算出生成水的质量(即A增加的质量)。

答案:(1)浓硫酸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2)氢气2H2+O2点燃====2H2O(3)一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4)甲烷9m/11g例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铁容器中不能配制农药“波尔多液”B、钢是铁单质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Fe2O3D、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分析: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Fe3O4,钢是铁的合金,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答案:A例5、(1)在潮湿的空气中,金属铜表面也会生“锈”,经检验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请你结合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知识进行分析:。

(2)化学上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一些较复杂的物质组成,如:镁橄榄石(Mg2SiO4)常以:2MgO·SiO2表示。

照此法,可将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为:。

(3)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孔雀石,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在某森林大火后,人们发现部分绿色的孔雀石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红色固体,试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1)铜生“锈”与铁生锈有相似之处,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但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分析会发现空气中的CO2也参与了反应。

(2)将Cu2(OH)2CO3写成氧化物形式时要注意二点:①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②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

(3)从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实验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知:在森林大火中,Cu2(OH)2CO3受热分解产生CuO,CuO跟木炭反应生成铜。

答案:(1)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2)2CuO·CO2·H2O(3)Cu2(OH)2CO3∆====2CuO+CO2↑+H2O C+2CuO高温====2Cu+CO2↑例6、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启动,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大开发的始终。

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污染,主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剖析:解答本题要从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入手,结合实际分析解答。

答案: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防止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的任意排放;(2)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的任意倾倒;(3)防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使水受到污染。

例7、在AgNO3、K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析出的金属是( )A.Cu和Ag B.Cu C.Ag D.K 剖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K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时,铁不能跟KNO3反应,只能跟AgNO3和Cu(NO3)2反应分别置换出Ag和Cu,但是,由题意可知,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存在着AgNO3(AgNO3+HCl====AgCl↓+HNO3),所以凡能跟AgNO3反应的金属单质,一定会完全反应不会析出(Cu、Fe都能跟AgNO3反应),析出的少量金属是Ag。

答案:C例8、不用另加试剂就可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H2SO4、HCl、Na2CO3B.Na2SO4、NaOH、CaCl2C.K2CO3、BaCl2、H2SO4D.HNO3、NaNO3、KCl剖析: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全面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尤其是一些特性(如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及反应时产生的特殊现象(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然后紧扣题意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析解答。

不另加试剂进行物质鉴别,一般可按照以下二种方法解答:(1)根据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量变化等),首先鉴别出一种或几种物质,然后以此为试剂,再分别鉴别出其他物质。

(2)根据各物质间相互混合时所发生反应的特有现象,首先鉴别出一种物质,然后再依次鉴别其他物质。

本题的具体思考方法如下:(1)很明显,A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是HCl,与HCl混合放出气泡者为Na2CO3(Na2CO3+2HCl====2NaCl+H2O+CO2↑),与HCl混合无明显现象的为H2SO4,所以,本组物质不另加试剂可以鉴别。

(2)B组中的三种物质,因无特殊的物理性质和现象特殊的反应,所以,不另加试剂无法鉴别。

(3)将C组中的三种物质两两混合后,其反应情况如下表(表中“↑”所以,本组物质不另加试剂也无法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