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纲要—前期新文化运动

近代史纲要—前期新文化运动

对五四运动之前
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几点思考
1006121205 陈文滨
学习研究“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是“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这里我们需要讨论和学习的是它的前期阶段,具体是指1915年——1919年之间的新文化运动,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这是了解和认识这个主题的基础和必须定位精确的风向标,若是方向发生了偏差,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对于这个主题来说,一切认识都毫无意义了,所以说要特别注意。

社会变革是时代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后,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全国没有顺利统一,反而进入了黑暗的军阀统治时期;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被选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后,开始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趋势下,许多革命的先行者感到失望,他们分明感觉到辛亥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一条救亡的道路夭折了,自然而然要去寻找新的道路,历史规律总是如此,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去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方法,以求在当前新的、严峻的社会形势下,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救中国”的途径,实现“救中国”的终极梦想。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革命者们作出改变,由历史去选择和淘汰。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企图依附封建势力探索道路,有的偃旗息鼓,静息待变,他们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革命任务。

于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斗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的《新青年》,在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此文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
长。

《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便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此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各阶段时间取自人民网资料),从此引领中国潮流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新文化运动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新的反封建、救中国的道路——解放人民思想,它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如何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建立什么样的政权”这个问题却是五四运动之后由无产阶级解决的。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除旧布新”,“旧”是人民意识里旧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新”指的是以“民主”和“科学”为两面旗帜的文明、进步的新思想。

以往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自然不会去撼动与自己利益绑在一起的统治根基——封建思想。

而辛亥革命却是没有预见到人民的思想对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导致革命一开始便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重视程度不够,以至批判不彻底。

我觉得的这是导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并没有建立自己稳固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人民群众思想上的选择对社会的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用毛泽东的观点来说,即是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而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它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意识到人民群众思想的重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救亡道路,它警醒了革命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清政府在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同时,还派出了大量留学日、美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大多都有爱国救国的志向,在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和寻求拯救中华的方案,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为中国人找到了进步的、合适的新思想。

他们高举起“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为什么选择这两面旗帜呢?我认为“民主”是一种途径,“科学”是想要的结果,简单的四个字切实传到了运动的精髓。

毋庸置疑,中国的落后是由于科学上的落后造成的,中国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以弥补多年闭关锁国造成的恶果,这个“科学”是广义的,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文化和制度,而发展科学必得发挥全国民的力量,所以民主就成了引导国民的基础,很显然,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国民是不会致力于发展科学、拯救危亡的,所以首先必须实现民主,解放人性,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道路。

在具体实施上,他们极力提倡白话文,这又恰好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并且前期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
民主主义觉悟,为以后的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仅观点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第页)但这些是反对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在一开始也万万没有想到的吧。

一个社会运动的开始,由于缺乏经验和对社会局势的影响,必然有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它的局限性主要有三点,最重要的是目标定位不对。

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把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定为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尚未形成,对国家政权还处在严重依赖的状态,也因而尚未形成独立的阶级与意识,根本无法独立的承担起领导一次革命,管理一个国家的重任。

其次是运动发起的范围小。

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

开始时我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对于阶级定位不准确造成的,没有意识到最广大的工农阶级是中国的最大力量,但是后来我想,这并不是定位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与之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的方法相比,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主要是通过文章给人以思想上的指导,而这是难于被底层但广大的工农群众所接收的,如此想来也就明白为什么青年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早期最活跃的群体了。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更多的是理论和文化层面的,并没有上升到政治和实践的高度上去,而后者是由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完成的。

最后一点想谈一下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课本上是说,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

没有认识到孔孟思想的优点,否认了事物两面性。

但据北大教授王东考证,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到最激进的钱玄同,都没有提出过要“打倒孔家店”,而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只是提出了要“打孔家店”,至于说打倒“孔家店”那是陈伯达等人的加工改造。

(据《五四精神新论》)我也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就历史来看,陈独秀和鲁迅等都不是如此偏激的“狠”角色。

有时我不禁会想,如果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提前一个世纪,那么中国就不会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了,果真如此的话,现在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将会屹立的多么雄伟、多么壮观呢!历史不允许假设,更不会因为你的假设而作丝毫的改变,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去探索,是什么催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它不会提前几年发生呢?
首先,任何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都需要大量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比于欧洲的启蒙运动,由于语言的关系,他们可以享用欧美各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思想,而我们的文化资源真是少的可怜了,随便一数就会数到春秋战国的孔孟四书五经,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大弊端之一,极大的限制了思想自由。

而1915年以后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一方面留学回国的有新思想的
留洋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非常热衷于译介各种新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大量的欧美文化思想资源陆续被译成日文,中国在日或留日归国的学生数以万计,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都积极借助日文资料接受新思想,他们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相当充沛的思想启蒙材料。

其次,交通和信息同步传播的条件。

清末科举废除之前,中国不仅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条件,几乎没有可以提供给普通民众阅读的报纸杂志。

清末新政以后,全国范围废科举、办新学、修铁路、兴实业,包括开放办报办杂志,到这个时候,城市化的规模和交通、信息传播条件才达到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思想的程度。

并且此时的中央政府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已经无力实施统制政策,无法对思想上再度形成有力的控制。

(部分观点来自杨奎松)
新文化运动已经成为历史,那些曾经翻云覆雨的伟人也永远的辉煌在曾经的时代,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是永恒的,超越时间和空间而不被束缚。

革命者们那种对于国家的热忱,视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他们紧握时代的脉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这种思想上的引导和启迪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当代的青年仍具有极现实的意义。

我们要看到过去,更要放眼未来;我们要成就自己,更要贡献国家,前辈们的梦想实现了吗?中国的梦想不是还在继续着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