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

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但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4、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制(1)从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

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

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

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5、异化理论在当代西方学者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着力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等,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批判,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普遍性,说明了其社会的病态性质。

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为唯物史观的创立起奠基作用:把人类劳动引入社会历史,初步找到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生产发展史。

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结合,为唯物史观找到坚实基础把社会历史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对历史发展规律与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阶级与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初步论证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仍是用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论证人类历史进程,批判资本主义与论证共产主义的方法不够全面科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对立的深层次原因与本质论证不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和环境关系的错误的理解,提出了实践在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想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

这形成二律背反:前提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结论是人决定环境和教育。

无法解决?马克思提出解决办法。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

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

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

2,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产生了两个错误。

第一,他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过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第二,费尔巴哈只从自然属性去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他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类”的构成要素规定为“理性、意志和心(爱)”。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性”是指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人,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简要分析《形态》中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15分)答:(1)《形态》中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2)理解“现实的个人”有两个关节点:一是自然和历史。

另一个是个体和类。

“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前者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后者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必然要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的。

(3)“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科学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的规定。

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P17—P21):现实的人与其活动及其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方式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系的基础(P21—P3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也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历史的总前提决定的四个具体前提或四种活动P(P25—P26):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B、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已经得到满足的,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C、人口的生产活动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D、生产方式的生产活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4)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市民社会),进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法)与观念上层建筑(哲学、艺术、道德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1)彻底批判唯心史观错误,第一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系统阐述,由此标志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基本形成。

(2)对经济学与历史科学也具有革命意义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四、《共产党宣言》的当代理论价值✓《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在当代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一)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理解经济全球化具有指导意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各国经济走向联合的现实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p77)可见,正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本国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导致了生产关系领域的扩张和变革。

在《宣言》中,马恩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变动不安的时代特征及其背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资产阶级开始并由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停变革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着阶级的对立与冲突,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权利的不平等,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必然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为代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