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滨县城区地籍更新的调查技术设计书(doc 45页)目录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3 已有资料可利用情况(1)甲方提供的1:1万土地利用图,可作为划定作业范围之用。
(2)甲方提供的淮滨县城道路规划图,可以制定作业计划使用。
(3)测区附近的C级以上GPS控制点和四等以上三角点(待收集),作为平面起算数据。
(4)测区附近的三等以上水准点(待收集),作为高程起算数据。
4 主要作业依据(1)《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技术规程》(豫国土资发[2006]153号)(2)《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3)《河南省城镇地籍调查补充规定》(4)《城市测量规范》(CJJ8 —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 —2001)(6)《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6962-2005)(8)(9)《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7931-87)(10)《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7930-87)(1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12)《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13)《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标准》(GB/T18316—2001)(1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15)本设计书5 采用的基准系统和有关技术参数(1)平面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为115°20′。
选择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考虑到本次城区地籍更新调查和以后开展的各乡镇地籍更新调查既能使用同一个坐标系,又能同时满足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地籍图比例尺:1:500;(4)地籍图分幅:全部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
(5)地籍图图幅编号: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10公里数(小数后两位)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半短线连接,如:81.00-99.50。
图名选择所在图幅内主要居民地、企事业或行政单位的名称。
(6)地籍图数据格式:dwg格式,文件名为图幅编号,如:81.00-99.50.dwg。
(7)地籍图要素分类编码方法:按国标GB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执行。
(8)地籍图要素分层方法:按照地籍数据库的要求分层。
(9)符号与线型要求:所有独立符号库都以块方式存在,线型也要脱离原AutoCAD的线型文件,即在不需要独立符号库及线型的条件下可调用图。
(10)数据形式要求:数据以满足地籍图成图为主,兼顾地籍图入库。
所有地形图要素的采集必须符合空间地理数据的基本要求,概括为:线要连通、面要闭合、点要准确。
6 基本精度指标(1)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指标项目中误差(图上mm)允许误差(图上mm)备注相邻界址点间距≤±0.3≤±0.6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0.3≤±0.6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地物点≤±0.5≤±1.0邻近地物点间距≤±0.4≤±0.8勘丈数据装绘界址点间距≤±0.3勘丈数据装绘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0.3(2)界址点平面位置精度指标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0 ≤±10.0 ≤±10.0 ≤±10.0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二≤±7.5 ≤±15.0 ≤±15.0 ≤±15.0 城镇街坊内不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的界址点3)困难地区(如隐蔽区、不能到达地区等)的各项精度指标可放宽0.5倍。
7 技术方案作业流程如下:组织准备、测区踏勘、组织学习技术设线划图外业全数字摄影测空三像片控基本控航空线划图航片航片加密控DEM 数据DOM 数据采用摄影测量的方法测绘数字线划图、正射影像图,外业进行控制测量并测绘界址点等地籍要素。
将地籍要素与数字线划图套合编辑地籍图;将地籍图与正射影像图套合制作地籍影像图。
在地籍图上进行面积量算与汇总,并按照地基数据库要求进行数据入库。
地籍数据面积量算检查成果地籍DOM地籍8 技术设计8.1 航空摄影8.1.1航摄参数(1)航摄比例尺为1:3000;(2)航摄仪焦距为210mm;(3)像幅为23cm×23cm;(4)真彩色摄影;(5)摄影面积约30km2。
8.1.2航线设计及对飞行质量的要求(1)航线按南北方向直线飞行。
(2)航向重叠60%~65%;旁向重叠30%~35%。
(3)旋偏角一般不大于7°,航片最大倾角不大于2°。
(4)航线两端过渡片的像主点应落在成图图廓线和测区边界之外,过渡片和中心片应具有正常的航向重叠。
(5)同一条航线相邻航片的航高差不得超过20m;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差不得大于30m。
(6)实际航迹线偏离图幅中心线或设计航迹线不得大于1/5图廓长度;航线弯曲度应小于3%。
(7)摄影时,太阳高度角应大于45度,阴影小于1倍,摄影时间控制在10点~14点之间。
8.1.3影像质量为确保成图精度,应特别注重影像质量。
(1)应保证影像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彩逼真、色调柔和一致;应能辩认出与航摄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能够建立清晰的立体模型,能够确保立体量测的精度。
(2)框标、水准气泡、时钟、气压高度表和记事板等有关记录影像必须清晰、齐全,数据正确。
(3)影像质量的其他要求按照《航摄规范》第4.2条规定执行。
8.1.4补摄和重摄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绝对漏洞、相对漏洞及其它严重缺陷必须及时补摄。
(1)漏洞补摄必须按原设计航线进行。
应采用同一主距的航摄仪进行补摄。
(2)对于不影响内业加密选点和模型连接的相对漏洞及局部缺陷(如云、云影、斑痕等),可只在漏洞处补摄。
补摄航线的长度应超出漏洞外一条基线。
8.2 控制测量8.2.1 基本控制测量在测区内布设20个E级GPS点作为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点,E级GPS 网应能控制整个测区范围。
E级GPS网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1/45000,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
采用四等水准联测E级GPS 点,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1)E级GPS网的布设1)GPS控制点选点时,要保证每点至少与一个同级或高级控制点通视,并便于四等水准施测。
2)GPS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基础稳固、能够长期保存的地方,且要避开高度角15度以上的挡卫星障碍物。
3)GPS 点位应避开大功率发射源200m 以上,避开高压输电线50m 以上。
4)GPS 控制点标石规格,见下图:cmcmc mc mE 055)GPS 控制点从01~20顺序编号,如:E 05。
6)现场预制标石时,使用字模压印。
标石面上压印等级、点号。
7)所有埋石点均应在实地绘制点之记。
每点应至少有3个明显方位物,距离注记至0.1m 。
点之记上的图形要与地形图一致。
(2)GPS 观测1) 采用3台以上GPS 接收机联合作业,测量模式为静态。
2) GPS 观测的具体要求见下表:平均重复设站数≥1.6 每时段观测时间 ≥60分钟 有效卫星数 ≥4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 ≥30分钟 采样率 15秒 高度角 ≥15° PDOP 值 ≤10混凝路面路面标3)观测时应注意以下事项:观测前先预热与静置。
天线相位中心的高度在观测前后各量一次,互差不超过3mm。
仪器要严格整平。
天线定向标志指向北方。
观测时在测站附近不能使用手机。
观测数据及时备份,注意防水、防静电。
(3)GPS数据处理1)用已知的高级控制点的WGS84坐标起算,解算各条基线向量。
2)基线解算的参数选择如下:用广播星历进行解算;电离层改正采用标准模型;对流层改正采用标准模型。
3)基线解算时,注意数据质量与基线解算精度,剔除不良卫星,删去不利时间段。
同一时段的观测值,计算时被删除的相位同步观测值,不应超过10%。
4)GPS网相邻点间弦长标准差σ不能超过下式计算值:2)2σ(D=+ba⋅式中:σ——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a≤10;b——比例误差系数(1×10-6),b≤10;D——相邻点间距离,km。
2。
5)重复基线两次成果互差应小于σ26)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Wx≤σn3Wy≤σn3Wz≤σn3W ≤σn 33式中:n ——闭合环中的边数;σ——按平均边长计算的标准差。
7)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σ5n Wx =σ5nWy =σ5n Wz =σ53n W =8)观测数据处理后不能满足有关要求时,有关成果应补测或重测,补测重测规定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之9.3条执行。
9)整网平差计算,先以已知WGS —84系坐标的一个点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检验数据精度,然后再进行1980年西安坐标系三维约束平差。
10)1980年西安坐标系平差时,以三个高级已知点作为起算点,进行约束平差。
(4)四等水准测量1)四等水准测量的目的是联测E 级GPS 点的高程。
在国家三等以上水准点的基础上施测四等水准,连测所有E 级GPS 点。
2)四等水准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采用直接水准方法单程观测。
如果必须布设为闭合环时,闭合环的高程起算点要先行检测高程的正确性。
3)水准仪i 角在作业开始的第一周,每天测一次,当i 角稳定后每15天测定一次,i 角不大于20″。
4)区格式木质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不大于0.50mm 。
5)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不超过下表规定:附合路线长度(km ) 附合路线闭合差(mm )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mm )15±L 20 ±R 30 6)四等水准采用DS3类型以上的水准仪、木质双面标尺进行观测。
测站观测采用中丝读数法,每站按“后-后-前-前”的顺序观测。
7)测站视距≤80米,成像清晰时可放宽至96m。
前后视距差≤5.0米,测段视距累计不等差≤10.0米,视线高度应保证使三丝能读数。
8)测站黑红面读数差≤3.0mm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5.0mm。
9)四等水准测量的其它技术要求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8.2.2 加密控制测量在E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一、二级控制网,仍然采用GPS施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