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非子》选读(知识讲解)-最新教学文档

《韩非子》选读(知识讲解)-最新教学文档

《韩非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韩非子及其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3.体会法家思想的内涵。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作品《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重点宣扬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刻的道理,以进行劝喻和讽刺,常用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写作背景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

于是,韩非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字词汇总字音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è xiù)不胜(shēng)决渎(dòu)钻燧取火(suì)鲧禹(gǔn)耒(lěi)不宜今乎(yí)郢书(yǐng) 子圉见孔子(yǔ )太宰噽(pǐ)土簋(guǐ)似蠋(zhú)孟贲(bēn)嘬其母(zuō) 彘臞(zhì qú)通假字而民说.之通“悦”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通“情”卜子妻写弊.裤也通“敝”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而置之其坐.通“座”反.归取之通“返”鳣.似蛇通“鳝”亡.其富通“忘”彘臞.通“癯”词类活用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

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做。

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

天下大水..名词作动词,发洪水。

今有美.尧舜……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不法.常可名词作动词,效法。

夜.书,火不明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其御.曰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

曩将罪.之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

而自知.其益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以娱.其意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使……高兴。

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古今异义桀、纣暴乱..古义:暴力混乱;今义:1)武装骚乱,遭暴乱;2)行凶作乱,以武力。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古义:措施治理;今义: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古义:这里指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古义:这里指女儿;今义:一般指儿子。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古义:指婆婆,今义:指父亲的姐妹。

复召以为..其子傅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一词多义说而后世多燕说解说、解释,动词燕相受书而说之解释,动词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补足音节,无实义,助词适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适合,动词孟孙适至而求鹿刚,副词虚词为必为鲧禹笑矣被因为之备替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担任,做,动词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做,动词而人民少而禽兽众表并列,连词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表因果,因而连词因释其耒而守株表顺承,连词举贤而任之表顺承,连词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表转折,可是,连词之论世之事的,结构助词至之市到,动词而忘操之代“尺码”,代词且郑人有且买履者将要,副词且谁不食还,副词年且几十将近,副词以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连词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因为,介词今欲以当世之政治当世之民用,介词王大说,国以治因为,介词重点句式判断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也,表判断举烛,非书意也……非……也,否定形式判断为人妇而出,常也……也,表判断胡,兄弟之国也……也,表判断被动句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为”,表被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表被动乐羊以有功见疑“见”,表被动倒装句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状语后置,“于夏后氏之世”应在“构木”前宋人有耕田者定语后置,应“有耕田者宋人”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定语后置,“有遗燕相国书者”应在“郢人”前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应“以足试之”宁信度,无自信也宾语前置,应“无信自也”省略句而民说之,使王天下“使”后省略宾语“之”或者不宜今乎“宜”后省略介词“于”妻子因毁新,今如故裤“今”后省略宾语“之”王大说,国以治“以”后省略宾语“之”课文精要把握重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在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而禽兽众多,人们不能忍受禽兽虫蛇的侵扰。

有一位圣人兴起,他教人们架起木头搭成像鸟窝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侵扰,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当时,民众吃野生的瓜果和河蚌、蛤蜊等水产动物,腥臭难闻而且伤害肠胃,人们经常生病。

这时有一位圣人兴起,用钻擦木燧的方法取得火种来除去腥臭,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在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因而鲧、禹开挖河道。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举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一个假设推断——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为什么?因为时代发展了,在鲧、大禹的时代,有了更先进的取火技术,钻燧取火已经过时了,能不被耻笑吗?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水利技术很发达了,都江堰就是那个时候建造的。

韩非子理清了自己的逻辑,接下来就转入正题了——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不法先王的观点。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第一,法先王不合时宜。

时代变了,情况变了,正确的做法就是因地制宜,决不能刻舟求剑。

第二,法先王受束缚太多,必然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历史是不能改变了,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确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非子认为:假如有人站在阳光下,还想着如何效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圣人,那真是可笑的事情。

接下来,他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应该期望学习古代,不去效法旧制度;而应该研讨当代的事,根据当代的事采取措施。

韩非子论证得义正词严。

接下来,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对泥古不化之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是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妇孺皆知。

最后一句,把寓言和前面的论证钩连起来。

】写作特色《韩非子》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文章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南郭吹竽》《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

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

康熙九年进士。

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

材力强幹,善断疑狱。

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

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

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

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

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

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

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

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

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

”诏责琇疑揣。

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

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

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

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

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

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

”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

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注】①汛地:军队驻防之地。

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

②輓输:运输。

輓:同“挽”。

③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

④水齧土陊:齧,同“啮”,侵蚀。

陊,同“堕”,山崩。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

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