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导读】在职业发展上,为什么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职业生涯也有马太效应吗?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职业生涯专家在十年来的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中发现,马太效应也存在于职场中,值得职场人深思。

发现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XXX怎么运气那么好?工作好、体面、薪水高,周围贵人也多,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帮。

自己呢,总是碰上糟糕的老板,每天忙得要死薪水还是那么低,怎么就没一个好去处。

当心!很可能你已陷入职业生涯的马太效应中了。

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这是为什么?职业规划师为你揭晓其中的原因,并指点你如何走出怪圈。

案例没有好运气,发展没指望Tony毕业于一个二本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之后去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每天应付乙方的各种需求,不是在准备加班,就是在加班ing。

一个好好的设计,总是在五花八门的要求下被改得面目全非。

每每想到这里,Tony心里就憋得难受,这完全和他当初设想的不一样,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又有什么意义呢?老板不理解时,自己还要被骂两句。

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意思?Tony垂头丧气的辞职了。

之后他在一个摄影工作室工作,当摄影师助理,帮忙制作宣传图片和海报。

本来以为在这里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工作室不比公司,凡事以节约为主,当现有资源难以满足他的设计时,一阵阵的失落又袭上心头。

再接着,Tony好不容易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网页设计,可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钱赚得不多,也学不到什么经验,好一点的项目都是由三个资深设计师完成,自己根本沾不上边,有什么意思呢?工作一辞再辞,一挑再挑,不是这里有缺失就是那里不满意,没一份工作能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

“别人的工作都越换越好,工作五年了就有自己的项目或公司,我呢,偏偏运气总是那么差,别说薪水能涨,连个心水点的工作都找不到,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这日子啥时候能时来运转?”专家分析职业发展中的负面连锁反应职场上有很多像Tony一样的人,你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职业规划第一品牌向阳生涯对今年上半年的案例做了总结研究,从前期咨询谈话记录及CCDM职业规划师们的案例咨询情况反馈来看,那些没有发展目标、没有发展规划、也无积极心态的人,在发展中容易陷入负面循环,局面会越来越局促并难以突破;而那些从一开始有目标、有计划且心态积极、有闯劲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能通过不断努力排除障碍,破茧成蝶,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两极分化,其实就是职业生涯中的马太效应。

案例中Tony的根本问题在于,职业定位不清,职业目标不具体,没能够将最终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且没有配套实施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学习方案,杂乱无章的跳槽并没有让他在目标方向上做出正向累积。

在薪水低、无资源、无认可、工作无成就感等各种不顺的连环影响下,Tony工作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都逐渐下降,产生了抱怨、焦躁等负面情绪,心态和情绪上的消极、怠惰及浮躁,又让他难以看清问题本质,陷入越来越乱的境地中。

职业规划师指出,马太效应对个人发展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它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当个人职业发展不好,其所接触到的资源、平台和人脉也越来越贫乏,在外部环境、条件和资源都越来越欠缺的状况下,个人发展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将此放入组织内部考察就会发现,在组织规模越大的企业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核心部门的员工、业务骨干等,与边缘部门及辅助人员等除了薪资有巨大的差别外,所拥有的资源、晋升机会、发展平台、人脉等也相差甚远。

案例启示明确定位和目标,是良性发展的第一步如何摆脱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呢?在Tony的咨询中,职业规划导师与Tony一起,将他的工作经历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罗列出他有意向的发展方向,结合他的能力特长、职业价值观等逐一进行了筛选和分析。

最后,Tony的职业目标明确为设计总监,在整个方案中,他不仅要脚踏实地的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要根据创业的要求积累各种可能涉及到的资源,这样才能有条不紊、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还推荐他阅读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重要任务,心理能量与专业技能一样,是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当完整的、可行高的职业规划报告放在Tony 前面时,他心中的浮躁少了许多,看清了脚下的路,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往前走了。

结合Tony的案例及其他类似的案例咨询,要避免马太效应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规划师提醒职场人:”职场竞争中,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中间状态’。

激流勇进,不进则退,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职场人错误的以为,不咸不淡的呆着就能自保饭碗。

其实他们不知,弱者是很难参与分配优质资源,没有好资源就难发展,而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因此,最后淘汰你的不是某个企业或组织,而是快速发展着的职场,社会。

”职场竞争中,要如何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中?洪向阳提出如下建议:1、明确职业定位,树立清晰目标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明确方向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明确前进的方向,明确你的目的地,才能确保自己在”前进”,而不是在错误的路上瞎折腾;有了方向,在遇到困难时也知道如何化解是对自己最有利。

如果一切都是稀里糊涂的,别说步入职业发展轨道,甚至连”开始”都谈不上。

2、通过自身努力和优化,获得好资源、好平台环境、薪资、文化等外生涯指标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在于你自身内生涯的成长和修炼,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这才是你和命运谈判的资本,也是你争取好资源和好平台的筹码。

3、好心态是好运气的”吸金石”心态,也可以说是心理资本,它是内生涯中与技能、知识同等重要的职业成功要素。

好运气通常都围绕在乐观、积极、坚韧的人的身边,总是怨天尤人的人,总是得不到好运的垂青。

做好以上三点,便能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要获得良性发展并不是运气问题,停止抱怨的同时,应即刻着手制定职业规划方案,在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的状态下,抱着一颗坚强、不怕失败的心,义无反顾地前进,你定能收获属于你的成就。

移动领域的马太效应最近我在反复思考两个问题:1、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是在集中,还是分散?2、移动时代,入口是否还像PC互联网时代那般重要?通过一些数据与案例分析,我得出的答案是:移动的流量在集中,重要的不是入口,而是移动场景。

当然这个结论也是一家之言,是基于我所得到的数据上做出的分析。

移动领域“马太效应”加剧前几天看到朋友曾航在“移动观察”里的稿子说,移动的流量并不是在越来越集中,而是越来越分散。

倘若从游戏分发,获取流量的通路来考核,目前流量的确在分散。

现在一款游戏,有手机助手类渠道,有手机预装,有手机应用商店,有应用媒体…等等渠道获取流量,的确是分散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论却是相反的,移动流量其实在集中。

来自友盟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生活助手、音乐音频、拍摄美化等类别的APP,Top3应用的用户覆盖率高达80%以上,并且这些应用的人均日启动次数同比平均增长了10%。

另外,音乐、拍摄、视频等流量最大的APP,增速在2013年明显放缓,新的开发者更关注游戏等领域。

总结起这段话,移动领域,马太效应在加剧,“强者愈强”,流量与用户时长都向各个领域强者集中。

不过,这并不表示,“入口”还会像PC时代那样重要。

其实,“入口”一词让我觉得很困惑。

在PC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是入口,门户是入口,百度是入口,QQ也是入口…甚至淘宝也成了入口。

这是个界定不够严格,能够套用到所有成功互联网公司的模糊概念。

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继续,再进一步的链接,由此带来了许多改变,譬如,浏览器的重要性在下降,来自美国的一份数据是,美国互联网的流量,移动APP占据了47%的流量,超过PC的45%,剩下的8%的流量来自移动浏览器。

当然,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或许还在于,入口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场景。

这个结论,隐藏在百度与腾讯之间的较量。

BT场景较量:叠加式VS矩阵式腾讯的移动布局,都是基于微信,上游布局了手机管家、应用宝,下游则是通过微信,进行“场景叠加”,从微信会员卡、微信支付、微生活、大众点评、京东等,都是在为微信这个超级应用,增加各种更为具体的应用场景。

腾讯在试图通过微信,打造Next Tencent。

腾讯的优势在于,微信的高频应用,吞噬用户时长,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将社交、游戏、电商、餐饮等等不同维度需求捆绑在一起,链条繁琐,用户进入的门槛也高。

更重要的是,它将腾讯的利益与场景提供商绑定在一起,大众点评在餐饮方面不如美团,京东也做不过天猫,自然会屏蔽更多用户。

腾讯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无法覆盖更多的用户,也无法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

与腾讯的场景加法不同,百度的布局,则是矩阵式。

上游有百度手机管家、91助手等分发,而中部的布局,是百度强项—它有14款用户过亿的产品,其中以手机百度、百度地图为重心。

百度与腾讯在场景较量中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它有“搜索”基因,用户都有“工具依赖”,有问题,百度一下,找房子,百度一下…垂直领域的APP,是覆盖用户2/8需求,这些需求,搜索一样可以,不过,用户的长尾需求,搜索一样可以覆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