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理论选读
②心理特征:性情急躁,性格多外向好动。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④发病倾向: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大便干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3.成因:先天不足,纵欲积劳或曾患出血性疾病;长期情绪压抑,爱吃辛
辣食物。
五、体质辨识
痰湿体质(E型)
1.定义: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 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 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口粘腻或甜,身重不 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舌体胖大,舌苔 白腻,脉滑。 ②心理特征:性格温和,善于忍耐。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④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易出现肥胖,或高脂血症、高血 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3.成因: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多食冰冻寒凉食物,口味偏咸,长期 熬夜形成。
人各有 质
二、概述-特点
1、个体差异性
特点
2、群类趋同性 3、相对稳定性 4、动态可变性
这种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二、概述-分类
历代分类方法:阴阳五行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等
西方体质分类:血型说、内分泌说、体型说等
中国现代:王琦在古代体质分类方法基础上,结合临床
实践应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模糊聚类等 方法,建立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系统。
中医体质理论
药学部 李静
研究历程 概述 体制形成 体质生理与分布规律 体质辨识 体制分类判定 不同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概述 中医体质分类调理
中 医 体 质 理 论
12/8/2018
一、研究历程
1978年 第一篇体质论文发表《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
1982年 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中医体质学说》
五、体质辨识
阳虚体质(C型)
1.定义: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 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多形体白胖,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 不振,睡眠偏多;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 ②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
种族、家族 婚育
养胎、护胎与胎教
三、体质形成
后天调养:先天因素决定的体质特征并非一成不变, 后 天因素即可调节体质强弱变化,也可改变人的体质类型。
饮食营养 生活起居
精神情志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 向和体质特征。
过劳或过逸均可形成虚性体质。
五、体质辨识
特禀体质(I型)--总是发生过敏
1.定义: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 2.特征:
①常见表现:无特殊或畸形;遗传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
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②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
环境
疾病、药物
12/8/2018
气象、地理、环境污染、生活环境、社会心理等。
疾病通过损伤人体正气而改变体质,药物有四味之分五经之别, 长期偏用某些性味药物就会改变体质。
四、体质生理与分布规律
基于中国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生成的九种体质类型分布图
平和质 气虚质 湿热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瘀血质 气郁质 痰湿质 特禀质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春夏不耐秋冬,易感风、寒、湿邪。
④发病倾向:多为寒证,形成各种痹证、泄泻,易病痰饮、肿胀,不育不孕等。 3.成因:先天不足;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或有 病没病预防性地喝凉茶,或者喜欢冰冻寒凉的饮食,或者纵欲、性生活过度等;
老年阳气逐渐虚衰;工作环境有关(在寒湿的环境里)。
四、体质生理与分布规律
体质与年龄
(1)小儿体质 纯阳之体:生机旺盛,受邪之后容易转化为热病。 稚阴稚阳:抵抗力差,冷暖不能自调、外易六淫所侵,内易 为饮食所伤。 五脏有余不足:脾胃不足、肾气亏虚;心、肝有余,外邪容 易化热,热盛则神昏、抽搐。 (2)青年体质 气血渐盛,肾气旺盛,腑脏功能健全,即使生病,多以实证 为主。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多见。 (3)中年体质 脏腑经脉功能达到最佳,但在此阶段出现转折征兆,由盛极 转为渐衰。此时应防患于未然,注意身体修复颐养,有效预防早 衰。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多见。 (4)老年体质 表现为肾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血瘀、痰湿、虚性体质多 见。
五、体质辨识
气虚体质(B型)
1.定义: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 主要特征发热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形体肌肉松软。精神不振,语音低弱,气短懒言, 容易疲乏、出汗,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 毛发不泽,头晕健忘。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②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不喜冒险。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④发病倾向:易患感冒、低血压或内脏下垂,病后抗病能力弱, 虚劳。 3.成因:先天不足,偏食厌食,大病未愈,年老气弱,过度用脑, 长期重体力劳动者,职业运动员等。
阴弱阳旺,以肾精为本,以气为主,易患阳证、热证。
女性中血瘀、阳虚、气郁体质明显多于男性;
男性痰湿、湿热体质明显多于女性。
五、体质辨识
平和体质(A型)
1.定义: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 主要特征发热一种体质状态。
2.特征: ①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 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 脉和有神。 ②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生活规律, 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④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即使患病,自我康复能力强。 3.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五、体质辨识
血瘀体质(G型)--皮肤粗糙牙龈出血
1.定义: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以血 瘀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瘦人居多,肤色晦黯、面部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 ,
口唇色暗,眼圈暗黑,发易脱落,肌肤干燥。舌质暗或有瘀点,舌下静 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 ②心理特征:性格內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 ④发病倾向:易患肿瘤及各种痛证。外溢易患出血、中风,内阻易患胸 痹;妇女则痛经或经闭。
1989年 第一个关于体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医痰湿体质的基础研究》
2005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体质学》,标志着中
医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一门新的学科分支。 2009年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由中华中医药 学会颁布为行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作为唯一一项中医体 检内容被纳入卫生部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五、体质辨识
湿热体质(F型)
1.定义: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 形体偏胖,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口苦口干,身 重困倦,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粘滞不畅或干结,小便赤黄,男性 易阴囊潮湿,女性易白带增多,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多见滑数。 ②心理特征:脾气较急躁易怒。 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温度或湿度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气候较 难适应, ④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 3.成因:先天禀赋或后天喜食肥甘。熬夜、吸烟、喝酒;滋补不当;长 期情绪压抑;肝炎病毒携带者;长期在湿热环境下生活。青壮年人多。
五、体质辨识
阴虚体质(D型)
1.定义: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的 体质状态。 2.特征:
①常见表现:体形多瘦长,手足心热,易口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
小便短涩。面色潮红、有烘热感,常感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干 燥,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舌红少津少苔,脉细弦或数。
二、概述-分类
阴虚质
痰湿质
阳虚质
湿热质
平和
气虚质 气郁质 血瘀质
特禀质
三、体质形成
人体体质的形成
秉承于先天 得养于后天
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大基本因素。
三、体质形成
先天禀赋: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 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受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社会民俗等 因素长期影响,并通过遗传,形成群体较为鲜明的体质特征 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血缘关系、结婚及生育年龄、怀孕时机 等,均与胎儿未来的体质密切相关 顺时数而谨人事,调喜怒而寡嗜欲,则胚胎造化,形气相资, 具天地之性,集万物之灵,则秉质强盛
3.成因:先天遗传;心情情绪不调;久病,其他体质转化。
五、体质辨识
气郁体质(H型)--满脸粉刺有口臭
1.定义: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 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 2.特征: 常见表现: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胸胁胀满或走窜 疼痛,或爱妻呃逆,咽间有异物感,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 健忘痰多,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白,脉 象弦细。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每遇阴雨天情绪格 外低落。 发病倾向:易患抑郁症、百合病、失眠,梅核气、惊恐等。 3.成因:先天遗传;或受精神刺激,暴受惊恐,忧郁思虑,与幼时受 过大打击有关。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
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 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 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 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 有痰湿质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