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风气


概念:是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约定俗成的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 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 对成员行为的影响:1,成员置身于群体 中,会受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耳 濡目染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方式, 对个体行为有规范作用。2,人在不同风 气的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群体的领导方式


一般分为专制型领导方式和民主型领导 方式。 专制型领导方式特点:1,所有方案有领 导者一人决定2,工作方法和程序有领导 者一步一步做指示,成员无法知道下一 步骤及整个目标3,个人工作的分配及分 组时的人选均有领导者指定4,领导者对 成员的表扬和批评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全凭其个人主观好恶来决定。




卢因“场”理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 为。 1933年,“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 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P230 公式B=f(P,E)也适于描述群体行为。不过, B是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是群体的 内部特征,E是群体所处的环境。 群体和个体关系:总体不是部分的总和, 因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大于 或小于总和。

民主型领导方式特点:1,所有方针均有 全体成员讨论决定,领导者只是在旁鼓 励和支持2,成员工作的程序和目标在讨 论时可以获得了解3,在技术需要上领导 者都提出两个以上方案,有成员自己决 定4,领导者以客观事实根据来表扬和批 评成员5,领导者尽量不替代成员工作, 而努力在精神上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公式:
B=f(P,E)



式中:B表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 所处的群体环境。 含义: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 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 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对象:是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 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
卢因“场”理论的演进
要形成良好群体气氛,领导行为应具备 以下特点: 1,沟通 2,支持下属 3,尊重下属 4,公正无偏 5,行为一贯 6,展示能力

(三)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P232)

1,正的人际关系

2,负的人际关系
3,正的工作任务型关系 4,负的工作任务型关系


案例:保钓游行砸车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为使员工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达到激 励目的:一方面管理者要选拔合适的员工,了 解员工的需要、能力和特长,通过安排合适的 岗位、加强培训、建立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奖励 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管理者还要在组织中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包 括物质和技术环境、群体的精神环境即群体气 氛。 群体气氛包括风气、群体领导方式、群体成员 间的相互作用等。
制作者:高国静 苏俊涛 专 业:工商管理
主要内容:

群体动力论公式

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一、群体动力论公式


创始人:卢因(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 理论依据:他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 概念,提出“场”的理论,以说明群体 中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说明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 场与情景立场的相互作用,即一个人的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相互 作用的函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