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总第79期)语 域 理 论 新 探汪少华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语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本文首先概述了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Martin和Leckie-Tarry对语域理论的新拓展;接着对上述两种模式一一作出了评析;最后文章阐明了作者自己对语域理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域理论;语场;语旨;语式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0)02-0006-05 一、引言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
语域理论发端于“英国的语境主义”。
人类学家M alinowski在30年代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后来Firth将语境概念发展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Eggins,1994)。
60年代Halliday继承并发展了Firth的语境理论。
他指出,在任何一个情景的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影响语言的使用。
这三个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这就是H alliday语域理论的雏形。
其实,“语域”这一术语最早是由Reid(1956)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的。
Halliday等人(1964)在Hill(1958)的“机制语言学”框架内发展了语域分析。
70年代Halli-day明确了语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语域是情景语境的具体表现。
80年代他进一步将语域理解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 nfiguration)”,即:1)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2)语域是这三个变量组成产生的语义集合(Halliday&Hasan,1985:35)。
到目前为止,从事语域理论研究的学者主要有Ure&Ellis(1977),Gregory(1967),Greg ory&Car-roll(1978),Faw cett(1980),Halliday(1964, 1978,1985,1989),Ellis&Ure(1969),H asan (1985),Ghadessy(1988,1993),M attin (1982,1992,1997),Eg gins(1994,1997), Leckie-Tarry(1995)等。
限于篇幅,本文对这些研究不作详细介绍。
在我国大家所熟知的仍是Halliday于1978年提出的语域理论模式,而对于语域理论在近十年内的发展了解不多。
因此,重新探讨语域理论很有意义。
二、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Halliday自1964年在Linguistic Scienc 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语域”这一概念后不断完善、发展语域理论,到1978年语域理论模式基本形成。
1985年他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域理论框架,具体描述如下:语场———社会行为:“究竟发生了什么”主要指所发生社会行为的性质:参与者参加了什么活动,而在此活动中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旨———角色结构:“谁参与了”主要指参与者的性质以及他们的身份与角色:参与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包括6各种永久性和暂时性关系,在对话中参与者的言语角色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社会性重要关系的集合。
语式———象征性组织:“语言起什么作用”主要指参与者期望语言为他们在情景中做什么:语篇的象征性组织,语篇的地位以及它在语境中的功能,其中包括渠道(是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抑或是二者的混合形式)以及修辞方式,即语篇要达到的诸如劝说、说明、说教之类的效果(Halliday&Hasan,1985/ 1989:12)。
以上三变量分别影响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这三种元功能又分别影响讲话者对语言的及物系统、语气系统、主位系统进行选择。
这样语域“形成了社会系统与语言系统之间的一个接口,语域实现社会意义并由语言形式来实现”(Halliday,1978:115)。
Halliday从无数个具体情景中发掘出三个可比较的变量,1)发生了什么事;2)谁参与了这件事;3)语言起什么作用。
这三个变量共同决定了意义选择的范围和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这是一个概括性极强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与语言的元功能、语言组织形式之间十分吻合。
这是Halliday对语域理论的伟大贡献所在。
近年来它已广泛地应用于语篇分析、文体分析、翻译以及教学之中,功能语言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和发展语域理论。
但是这一理论也显出一些缺陷与不足。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也许正是由于它的概括性太强,这种“完美”的对应不可避免地引向它的反面。
实际上,自然语言是纷繁复杂的,形式与功能、意义之间的对应也并非整齐划一。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有一些语外因素,需要人们心理和认知推理的参与。
有的语言学家开始批评语域理论,例如Widdow son曾指出,“语域分析……只适于语篇,而不能揭示语言在话语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Widdow son,1983:28)。
M ar-tin,Christie和Rothery认为语域理论对社会过程以及语篇的社会功能方面重视不够。
因而语域理论是把语言看作是语篇而非话语的理论(M artin,Christie&Rothery,1987: 117)。
虽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内部对语域理论的看法大体相同,但他们对语域变量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例如G rego ry(1967)将语旨再细分为人际语旨和功能语旨。
Ure&Ellis (1977)认为,除语场、语式外还有正式度与角色两个变量。
Faw cett(1980)则认为语域包括主题、渠道、关系目的和语用目的四个完全不同的变量。
一些功能语言学家开始对语域三变量的相互作用,动态过程以及其社会性作了新的探讨。
本文着重研究Martin(1992)和Leckie-Tarry(1995)对Halliday语域理论模式的拓展。
三、语域理论的新发展M artin和Leckie-Tarry先后对Halliday 的语域理论作了新的探讨。
在研究中M artin 强调语域三要素的社会性,并且他将语域理论与语类分析结合起来分析语篇或话语;Leckie-Tarry则着重指出了语场的作用并对三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动态的分析。
在Martin(1992)语域理论模式中,语场是带有全局性公共机构目标的活动系列(ac-tivity sequences)。
活动系列与人工智能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图式和草案有关。
例如“购衣”的活动系列大体为:(售货员向顾客)招呼并询问需要何种衣服∧挑选衣服∧(顾客)付款∧取衣致谢、告别。
“活动系列”这一概念的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语域理论的解释力。
例如,同样是描述一场足球赛,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中的语言组织大相径庭:新闻报道一般先介绍比赛结果,而现场报道则首先描述比赛的开始情况。
若根据Halliday的语域理论模式,其中语域三要素似乎都相同,但M artin用“活动系列”来分析则可解释二者的区别。
M artin又根据活动所需的知识专业化程度、分类详略情况将语场分为技术性和常识性两种。
技术性7语场如科技论文需要较深的科技知识,分类很精细,譬如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性语场如家庭闲聊,一般不涉及专业性知识,分类也很简单。
M artin认为,语旨是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磋商(neg otiation),这是一个动态的描述。
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身份、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
身份与接触同社会语言学中的权力(power)与一致性(solidarity)大体相同,身份主要指参与者社会地位是否平等。
反映这种关系的一个典型手段就是称呼语的使用。
但这种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
譬如某夫妇在工作单位丈夫是领导,妻子处于被领导的地位;而回到家中二人的位置颠倒过来,妻子成了家庭中的“领导”。
接触可能非常频繁也可能很少,一般来说,接触越多,关系越随便,但经理与雇员虽然天天接触,他们之间仍然维持较正式的、严肃的关系。
情感投入可多可少,通常交际者之间感情投入较多则会选择较随便的言语方式或非言语行为。
此外,交际者接触频繁,情感投入较多则其交际内容就愈加难以根据语域理论来预测。
至于语式,M artin将它定义为语言在实现社会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他根据人际距离和经验距离将语式进一步分类。
根据人际距离,即反馈的快慢,可以把语式分为很多种,如:日常闲谈、电话、电子邮件、电传、电台节目、小说等;根据经验距离可把语式分为语言作为行动的语式,如打桥牌,言语本身构成了打牌行为的一部分;以及语言作为反映的语式,如写小说,语言只是用来描述经历的手段。
在论及如叙述、说明、议论等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时,M artin没有接受Halliday将其归于语式中修辞手段的说法。
他主张用语类分析(genre analy sis)方法,因为语类结构并不只是与某一种元功能相对应。
总体看来,Martin拓展了Halliday的语场概念。
他强调语言变体的社会方面和语场在话语过程中的动态过程。
在语旨描述中他运用社会语言学中有关理论来探讨交际者的社会关系。
此外,用语类分析理论来补充语域理论的不足也构成了他模式的一大特色。
在Leckie-Tarry的语域理论模式中,语场是指情景中固有的内在特征和发生的事件。
她用三个小变量来区分不同的语场:1)活动场所(arena)或活动,指交际的场所,活动的内在特征以及决定活动的社会机构。
“活动场所”这一概念表明活动情景的动态性。
她认为活动场所和活动是语域中最基本的要素,它们可以影响语场和语旨中其它因素的选择。
根据这一变量语场可分为机构性较强的,如法庭;和机构性较弱的,如家庭;2)参与者,指参与者的本质属性,如种族、性别、阶层、财富、年龄、外貌、智力、认知和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等;3)语义域(semantic domain),指主题或某一语言事件的内容。
根据这一标准,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如教室,和非专业性的,如家庭。
Leckie-Tarry认为,语旨主要指非内在特征,即随社会交际活动变化而改变的特征。
同样她用了三个变量来区分语旨:1)正式度(formality):指活动场所,特别是与机构有关的场所的正式程度。
若场所的机构性较强则其正式度也较强。
正式度是由参与者在文化语境中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来进行选择的;2)角色,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这与M artin模式中的地位因素相似;3)焦点(focus),如果语场专业性较强,那么焦点可能指向信息,即概念意义;如果语场专业性较弱,那么焦点可能指向人际交往,即人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