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与茶陵派
以图荡涤台 阁平正醇实 的诗风。他 们主性情, 反模拟,推 崇李杜,不 拘一格。
茶陵诗 派 的主张
重视诗歌的 声调、节奏、 法度、用字, 要以不同的 风格代替台 阁体
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 流。李东阳论诗观点接近 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 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 字法度。虽然生活思想较 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 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 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 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 等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 品。添加文本
由于自身弱点, 茶陵诗派未能开 创诗坛新局面, 但其宗法唐诗的 主张及师古的创 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 动的先声。
茶陵诗派的特点(一)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 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尽管他们作品 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 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如李东 阳的《寄彭民望》就寄寓着真情实感,非一 般应酬之作。他的《拟古乐府》道学气味较 为浓厚,不过其中仍有倔奇劲健的篇章。茶 陵诗派其它诗人皆有一些可读的作品。
史籍典载
《继世纪闻》 《续藏书》
《明史稿·李东阳传》 《明史·卷一百八一·列传 第六十九·李东阳》
《罪惟录》 《明史纪事本末》 《明通鉴》
茶陵派主要成员
创始人、领袖
李 东 阳
↓
其他成员: 彭民望、谢铎、张泰及" 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 春、石珤、顾清、罗玘、 鲁铎等。
制 作 中 文 班 彭 晓 敏 142
李东 阳 与 茶 陵 派
目录
茶 陵 派 介 绍
主 要 成 员
李 东 阳 生 平
诗 派 介 绍
诗 派 兴 起
文 学 成 就
政 治 成 就
人 物 评 价
史 籍 典 载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 为 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 阿谀 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 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 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 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 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 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李东阳论诗重声调,对于纠正(台阁体)以文为诗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但过分追求则不免偏颇。诗歌毕竟内容是第一位的,如 何能简单地以是否便于歌吟来定高下呢?因此,李东阳过分以 声论诗是不恰当的。然而,李东阳论诗也有一些重视内容的话。 如“做诗不可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在对诗歌声调研讨 的基础上,李东阳又提出著名的格调说:“诗必有具眼,亦必 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 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李东阳这段话指出,格指诗的 体格,声指诗的声调,合而称之为格调。这种格调说的特点是 在理论上从诗与乐的关系出发,以声调辨析诗体;而在实际批 评中又时时从字法、句法着眼。前者空洞,后者具体。使人们 获得一个比较具体的、容易明白的学诗途径。此外,李东阳论 诗反对摹拟,不仅针砭了当时庸滥的诗风,而且更被杨慎吸取, 用来批评前七子之后摹拟剽袭的风气。
茶陵派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 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 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 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 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 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 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 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 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 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李东阳盛赞“馆阁之文,铺典章, 裨道化”。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等,颇有 生活气息。
李东阳文学成就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 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但是李东阳 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 ,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 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 》等。
李东阳生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 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 (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 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 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 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 卫籍。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 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 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 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 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 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 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 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 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成化以后,明王朝的社会弊病日见严重,台阁体的脱离社会现 实生活的创作倾向与它的萎弱冗沓、肤浅工巧的文风,越来越 不适应文学的发展。为反对台阁体的形式主义文风,李东阳主 张学诗应效法唐诗的创作经验,以振兴当时的诗坛。李东阳官 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立朝数十年。他奖掖后进,推举 才士,门生满朝。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流。李东阳论诗观 点接近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字法 度。虽然生活思想较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题赠之类,但比 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等 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品。由于自身弱点,茶陵诗派未能开创 诗坛新局面,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文学方面,李东阳主要有三点主张:一、主张学 古,反对模仿。二、言由心生,诗文真情。三、 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政治成就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 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 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 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 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 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 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 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 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 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明代诗人谢楱在《诗家直说》:“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 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 杜,只是酒徒。’” 清人辑《怀麓堂集》评道:“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 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 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 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明史评:“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 东阳而已” 靳贵在《戒庵文集》中评“盖操文柄四十馀年,出其门者, 号有家法,虽在疏远,亦窃效其词,规字体以竞风韵之末而 鸣一时。” 廖可斌评:“一时学者翕然宗之。”
茶陵诗派的特点(二)
茶陵诗派不满于台阁体,由于他自身仍较 萎弱,未能开创诗坛新局面,可是它的宗 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 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前七子”提出的“诗必盛唐”就是在“导源 唐宋”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后来,以 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诗派,也继承了茶陵 诗派“导源唐宋”的诗歌创作主张,但走向了 极端,由“导源唐宋”变成了模仿“唐宋”, 掀起了复古主义狂潮。因为“后七子”拥有一 批有实力的骨干,逐步取代了茶陵诗派在诗坛 的领导地位。由于“后七子”的极端化主张, 因此把诗歌创作推进了死胡同。明末,钱谦益、 程孟阳等文学家“又复理东阳旧说”,“论诗 则推茶陵”。茶陵诗派再度“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