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第一阶段(1949-1956)过渡时期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⑴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⑶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

③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共同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的职能转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㈡一届人大的召开⑴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开始。

⑵地点:1954年在北京。

⑶内容: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⑷一届人大人大召开的意义:①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二经济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⑴国民经济的恢复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ⅰ原因:⒈长期的战乱。

2.帝国主义的掠夺3.官僚资本的搜刮。

②措施:ⅰ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造,建立国营经济。

ⅱ平抑物价ⅲ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分配给农民②时间:1949-1952③结果;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①背景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ⅱ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国防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ⅰ优先发展重工业③一五计划主要成就ⅰ鞍山钢铁公司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ⅲ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时间1953——1957⑤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也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㈢社会主义改造①时间1953——1956②性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改变③内容ⅰ农业——采取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ⅱ手工业——采取手工业劳动者参加生产合作社,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ⅲ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政策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结果: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改变。

ⅲ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三建国初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⑴背景①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②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的政策。

③新中国刚刚建立,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需要和平环境。

⑵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①另起炉灶ⅰ内容: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ⅰ内容: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③一边倒ⅰ内容: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⑶同苏联建交和结盟①建国后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苏联第一个同中国建交。

④1950年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利于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恢复,和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⑷步入世界外交的舞台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ⅰ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ⅱ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ⅲ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日内瓦会议:ⅰ时间;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会议ⅱ参加国:中英美法苏ⅲ: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③万隆会议:ⅰ时间:1955年印尼的万隆。

ⅱ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二阶段(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一:政治:⑴中共八大的召开①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②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变公有,③内容:ⅰ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⒈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变公有,剥削阶级被消灭,阶级矛盾不存在ⅱ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既反冒进,又反保守,综合平衡中前进。

ⅲ评价: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作出发展生产力的决定也是正确的,但是未能最终一直贯彻下去。

㈡经济: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背景:1958年,中共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大跃进运动开始。

②大跃进ⅰ特点:ⅱ工业上: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全国各地掀起大炼钢铁运动。

ⅲ农业上:以粮为纲,粮食产量指标越来越高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ⅰ特点:一大二公④评价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平均主义严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ⅱ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城市人口和数量增加。

ⅲ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ⅳ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2)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①背景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ⅰ困难表现: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严重下降3、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ⅱ困难原因:1、连续的自然灾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导致3、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向中国进行援助。

②调整的方针和成果ⅰ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ⅱ 1962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ⅲ 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三)思想文化(1)“双百方针”① 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②双百方针内容: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③作用双百方针提出后,使我国学术和文化界出现繁荣景象第三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政治: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二、经济: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三、外交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时间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②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⑵中美关系正常化①背景ⅰ美国霸权面临苏联挑战。

ⅱ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无法持续ⅲ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②过程ⅰ1971年乒乓外交ⅱ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ⅲ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⑶中日关系正常化①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②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双方邦交正常化。

⑷七十年代外交新局面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年代以来外交僵局被打破,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美苏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的西方和东欧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是第三世界国家。

四、科技⑴“两弹一星”①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⑵“东方魔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又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第四阶段(1976年-1978)在徘徊中前进。

一、伟大历史转折:⑴关于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①背景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为从根本上改变。

②内容1978年五月《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③意义冲破了“两个凡是”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⑵十一届三中全会①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②内容ⅰ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ⅱ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ⅲ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时期一、政治:⑴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②成就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ⅱ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ⅲ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ⅳ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ⅴ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二、经济:⑴经济体制改革①改革的含义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下,改变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发展因素1、这个因素指——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ⅰ原因人民公社体制(1958——1983)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

ⅱ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小岗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ⅲ形式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农业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ⅳ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城市的经济改革③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ⅰ时间1984年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ⅳ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体制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ⅰ邓小平南巡讲话◆时间:1992年背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重考验◆内容:1、强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2、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3、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意义:1、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加快了深改革开放的步伐。

ⅱ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ⅲ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⑤对外开放ⅰ建立经济特区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画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此吸引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