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一、单选题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A.Rh血型抗原B.mH抗原C.异嗜性抗原D.HLA抗原E.超抗原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下列哪种排斥最严重?A.急性排斥B.超急排斥C.亚急性排斥D.慢性排斥E.以上均不是3.一肾脏移植患者,术后一切正常,三个月后出现体温升高。
肾移植一侧胀痛,尿量减少,病人可能是:A.迟发排斥反应B.急性排斥反应C.慢性排斥反应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E.严重感染4.用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的并发症是:A.GVHRB.H VGRC.I型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肿瘤5.超急排斥主要由:A. ABO血型抗体或抗MHC-I类分子抗体引起B. T h细胞和Tc引起C. 移植物供血不足引起D. 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E. 增强抗体引起6.肾移植时,HLA配型最为重要的是A.HLA-DP、HLA-CB.HLA-DR、HLA-A、BC.HLA-DQ、HLA-CD.HLA-A、BE.HLA-B、C7.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器官移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原因是:A.移植物供血不足B.移植物被细菌污染C.MHC的不相匹配D.受者免疫功能紊乱E.受者体内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8. GVHR主要见于:A.肾脏移植B.心脏移植C.骨髓移植D.肺脏移植E.脾脏移植9.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移植存活率最高?A.同卵双胞胎供体肾B.亲属供体肾C.异种供体肾D.父母亲的肾E.同种供体肾10.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基质细胞D.造血干细胞E.巨核干细胞11 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A.自体移植B.同种同基因移植C..同种异基因移植D.异种移植E.以上均不是12.同种异体移植常发生下列哪种反应A.超急性排斥B.急性排斥C.慢性排斥D.GVHRE.迟发性排斥13.移植排斥主要有下列哪种细胞介导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NK细胞D.巨噬细胞E.DC14.使用环孢菌素A最常见的副作用是A.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病率增高B.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增高C.肾功能损伤D.过敏反应E.肝脏毒性15.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A.超急性排斥反应B.感染动物类的微生物C.I型超敏反应D.急性排斥反应E.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16.排斥反应中受损伤的靶器官主要是A.移植物的实质细胞B.移植物的内皮细胞C.宿主的免疫系统D.移植物内微血管E.宿主的供血微血管17.关于移植物抗宿主要反应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组织相容性不合B.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C.宿主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严重缺陷状态D.主要见骨髓移植后E.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8.下列有关同种异体移植的描述错误的是A.本质是一种免疫应答B..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器官移植C.具有免疫记忆D.由同种型抗原引发E.参与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19.下列哪种移植无需免疫抑制剂A.同种肾移植B.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C.异种心脏移植D.同卵双生肝移植E.以上均不是20.能避免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最理想方法是:A.清除供者提供的移植物内预存抗体B.清除供者提供的移植物内免疫细胞C.受者血液净化D.给与免疫抑制剂E.诱导受体对移植抗原的耐受21.环孢素A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T细胞活化过程中IL-2基因转录B.干预细胞周期C.抑制T细胞应答D.阻断IL-2与其受体结合E.抑制同种异型反应的效应相22.直接识别的含义是:A.识别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B.识别经处理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多肽C.主要由抗体介导引起损伤的排斥反应D.病理表现为急性血管炎、急性间质炎E.于宿主免疫力缺陷或极度低下造成二、多选题1.免疫细胞如何在移植物排斥中发挥作用A. APC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B. Tc直接杀伤靶细胞C. NK细胞参与杀伤靶细胞D. Th1介导Ⅳ型超敏反应引起靶器官损伤E. Th辅助B及Tc细胞活化2..间接识别正确的是A.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B.引起排斥反应慢而弱C.被激活细胞为CD4+T细胞D.对环孢菌素A不敏感E.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通过间接识别方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3.提高肾移植存活率的方法包括A.ABO血型鉴定B.HLA配型C.增强受体免疫应答能力D.使用免疫抑制剂E.去除移植物中的B细胞4.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有A.血型抗原B.MHC-I类抗原C.异嗜性抗原D.MHC-Ⅲ类抗原E.MHC-Ⅱ类抗原5.关于GVHR的描述正确的是A.以急性排斥为主B.病理特点为皮肤、肝、肠道上皮细胞坏死C.常见于骨髓移植D.受者体内预存抗体引起E.同种异型抗原参与移植排斥应答6.关于直接识别正确的是A.不同于经典抗原识别B.CD8+T细胞识别同基因型MHC-I类分子C.MLR试验证实受者体内有1%~10%T细胞那识别同种异型抗原,故反应强烈D.对环孢菌素A敏感E.主要引起急性排斥反应7.下列哪种免疫抑制剂具有肾毒性:A.环孢菌素AB.FK506C.雷帕霉素D.考的松E.CD25抗体8.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有:A.T淋巴细胞B.巨噬细胞C.过客白细胞D.NK细胞E.树突状细胞二、填空题1.根据受体和供体的组合,把移植分为四种类型:、、和。
2.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一种,它是由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受者细胞介导的。
3.移植物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可以通过和途径提供给受者T细胞识别4.诱导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是。
5.根据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快慢和病理特点,可分为:、和。
6.能够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而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7.参与直接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参与间接识别的抗原提呈细胞是。
8.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策略包括、和。
9.在移植排斥中,不同亚群的T细胞识别不同类型的同种异型MHC分子,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Ⅰ类分子,细胞识别同种异型MHC-Ⅱ类分子。
三、名词解释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3.直接识别4.间接识别四、问答题1.同种异型的直接与间接识别的区别在哪里?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和其病理变化。
3.简述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
4.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防治原则。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B3.B 5.C 6.A 7.B 9.C 10.C 13.A 14.A 15.C 16.B 17.A 18.C 20.A 21.D 22.E 25.D 26.D 27E 28.A 29.A注解:4 移植物抗宿主的机制是移植物中残留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发生在骨髓或胸腺等器官移植,在这种移植中很少发生宿主抗移植物,因患者本身就有严重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才进行移植手术。
因此,选择性地去除移植物中针对宿主抗原的T细胞可减少或防止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发生。
7.1991年已识别的HLA特异性明确了其DNA序列。
HLA-A、HLA-B、HLA-DR等位基因的数目最多,故认为是免疫排斥反应的最重要的基因。
11.人类及不同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名称不同。
H-2为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LA为兔主要相溶性复合体,ChLA为猩猩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DLA为犬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X型题2.ABCDE3.BCDE 5 ABD 7 ABE 8 BCE 9 ACDE 11 AB 12 ABCDE二、填空题1.自体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同种同基因移植、异种移植2.免疫应答、T淋巴3.直接识别、间接识别4.表达于移植物的MHC分子5.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6.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7.供者APC、受者APC8.寻求MHC相合的供者、抑制受者免疫反应、诱导移植耐受9.CD8+T、CD4+T三、名词解释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正常个体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后,其免疫系统将会对移植物发动免疫攻击,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当受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中含大量免疫细胞,移植物中免疫细胞可被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导致受者组织损伤,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可见于骨髓移植、胸腺、脾等免疫器官移植或大量输血后。
3.直接识别是指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细胞表面上完整的同种异型MHC 分子和肽复合物。
4.间接识别是指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的、来源于供者MHC分子的肽分子和受者的MHC分子复合物。
四、问答题1.直接识别中被识别的分子是完整的同种异型MHC分子,而间接识别则为经处理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肽;直接识别中抗原提呈细胞是供者APC,而间接识别则为受者APC;直接识别中被激活的T细胞以CD8+CTL 为主,而间接识别则以CD4+Th为主;直接识别中同种异型反应性非常强烈,而间接识别则较弱或未知;直接识别主要引起急性排斥,而间接识别则与慢性排斥有关:直接识别对环孢菌素A敏感,而间接识别不敏感。
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有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
超急性排斥病理变化为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病理变化为急性血管炎和间质炎,慢性排斥病理变化为间质纤维化,移植物内血管硬化。
3.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存在于受者体内的天然抗体,多为IgM 类,在移植过程中它们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应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移植器官发生不可逆性缺血、变性和坏死。
4.(一)正确合理的组织配型,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包括有ABO血型、HLA 型别鉴定、预存抗体的鉴定、交叉配型和mH抗原分型。
(二)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三)做好移植物的免疫学监测(四)诱导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