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训练三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训练三

小题训练三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质……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制
D.郡县制
2.《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
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
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
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

这三种经济
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3.右图是《明清时期国内各区域市场分布示意图》,它较为充分地反映出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5.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右图中所示。

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A.对西方的了解加深 B.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6.下表为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补注:日本在1920年达4278家,1928年达8 926家)。

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各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一战后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C.资本输出是列强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 D.各国开行户数可直观地反映各国实力
7.“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

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

”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A.管制经济资
源以达成真平
等B.致力
劳资和谐以求
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8.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9.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
10.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

对材料所示现象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A.近代人文精神兴起 B.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C.进化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D.理性准则驱离了神学束缚
11.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利;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指挥的怪物。

”这里的“怪物”是指
A.联邦体制的国家 B.邦联体制的国家 C.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12.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

”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启蒙思想得以实践
C.开辟人民作主新时代 D.开创国家工业化新模式
13.《资本主义大变形》一书中指出:“在凯恩斯主义刺激下,美联储承担管理国家经济重任,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成为经济刺激主要手段,这导致政府和国会蜕变为权贵集团进行游说和相关博弈的‘纸牌屋’,自由市场和民主价值观受伤害,进行深刻变革才能挽救资本主义。

”这一论点意在
A.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历史作用 B.揭露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缺陷
C.阐明经济政策应该及时调整 D.说明美国社会危机形成原因
14.1850年的雨果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

”“他”的这部书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百年孤独》 D.《美国悲剧》
15.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