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合作中国低碳城市项目(LCCC)初步工作成果发布字体:【大】【中】【小】8月27日,瑞士驻华使馆、中国低碳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联合召开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工作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初步形成的中国低碳城市能源管理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是经过瑞士公共能源规划和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结合中国国情,共同研究制定的。
该体系涵盖总体碳指标、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建筑和交通5个方面,共设定68个指标。
会议听取了试点城市(区)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进一步修改后,中、瑞专家将分别到各试点城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各自特点完善能源管理指标体系。
区金融办、发改委相关人员参会。
深圳将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深圳商报作者:沈小妮2010/10/11 7:45:03 提要: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重点探索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
这一份厚礼,既是对深圳以往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成绩的肯定,也殷切寄望深圳为全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表率。
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2009年7月,深圳开全国先河,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鼓励发展低碳经济。
市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新增低碳经济内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
深圳正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力争成为具有低碳领导力的城市。
为了给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深圳市人居委大力推动对我市碳排放现状的调查研究。
今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深圳碳排放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关键途径研究》,该课题将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出发,在大量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研究深圳市的整体碳排放情况(包括碳源产生量、碳汇拥有量以及各区分布情况),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提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对策与措施建议。
与此同时,市人居委还在研究制定低碳项目指标体系,将低碳的要求落实到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过程中,引导新项目按照低碳的要求进行建设,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减排减废提升绿色竞争力不久前,深圳妈湾电厂传来好消息:在市人居委的积极推动下,妈湾电厂顺利完成了两台机组的低氮燃烧器改造工作,减少了2000吨氮氧化物的排放,比以前降低了40%!从2006年开始,市人居委启动“鹏城减废行动”,强力推进鹏城减废和清洁生产工作。
5年来,参加这一行动的会员企业已经接近1000家,共取得了削减排放二氧化碳29万吨、COD51541.2吨、二氧化硫23349.8吨、废弃物66771.8吨,节约水资源2631万吨、节约用电40086万度的环境效益。
近年来,人居委积极组织和引导科研机构发展“低碳技术”,推动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开发新低碳技术。
人居委还将联合燃气集团,在未来5年内完成1500台工业锅炉的天然气替代和脱硫改造工作,减少碳排放。
完成南山热电注水降氮的试验工作,并推广到全市各燃油机组,在2013年前推动妈湾电厂全部完成4台机组的低氮燃烧器改造工作,在2011年前推动全部燃油机组完成油改气任务,使用天然气,以全面降低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总量。
推行“生态细胞工程”10月9日,8面“国际生态学校”绿旗同时在深圳8所学校冉冉升起,在深圳这座绿色城市的上空招展,引领更多人加入生态文明行列中。
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在中国授予的首批“国际生态学校”全部落在深圳,这无疑是深圳多年来生态立市、全民环境教育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的“生态细胞工程”,更是写进2007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从此,各层次的生态创建不仅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极大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营造了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
市政府成立了深圳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重点开展了“国家生态区”、“生态工业园区”、“深圳市生态街道”、“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此外,还启动了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十大系列的“建我绿色家园”活动。
建立了较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创建标准体系,先后制定了环境优美街道标准、生态街道评价标准、绿色社区考核标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等,为国家生态创建标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广东省生态示范单位(村、镇、街道、社区)20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国家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生态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3个,“深圳市生态街道”49个,“深圳市绿色社区”305个。
打造宜居城市全市近一半的国土面积被划定为生态控制线;367.6公顷的福田红树林滩涂湿地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完整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是候鸟南迁北徙的“歇脚地”和“加油站”;全市有500多个公园,1万公顷生态风景林,每人拥有16.3平方米的绿地……这就是唱响“春天的故事”的绿色深圳。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以“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致力于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今年6月份,深圳结合珠三角区域绿道建设,规划了总长约2000公里的深圳绿道慢行网络体系。
4年后,深圳市民出门5分钟就可以走上繁花似锦的城市绿道,在绿道上享受优哉游哉的“慢生活”。
今年的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民生幸福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努力建设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
由市人居委牵头起草的《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明确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力争用10年的时间,将深圳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成为国家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的先进城市和示范城市。
低碳功能区指标体系将出台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15:47:0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以及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日前联合成立课题调研组,首次提出构建“中国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旨在制订低碳功能区的适用性标准,为我国的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构建中国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尽快恰如其分地落到实处,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注重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及环境等差异。
将制定不同区域类型的低碳标准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彬彬对记者表示,为了达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必须制订严格的低碳规划,包含纵向的行业低碳规划与横向的区域低碳规划。
“低碳规划的制订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一个行业或是一个地区怎么样才能算作是低碳。
”朱彬彬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向记者表示,同一行业由于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其碳效率直接反映了技术水平与规模经济,因此低碳标准在同一时间内具备全国的普适性。
而对于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工业区与居住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其社会功能与定位大不相同,导致开发水平、能源系统、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也大不相同,其碳排放标准(或人均碳排放标准)没有任何直接可比性。
因此,必须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订低碳标准。
低碳标准的制定将以中国39个主要行业的低碳评价指标与低碳功能区的动态评价指标为基础。
“目前,中国尚无权威的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与行业低碳评价标准。
”朱彬彬说。
据了解,主要行业的低碳评价指标包含主要指标与次要指标(或修正指标)及其权重。
通过定量研究,测算出每一个行业低碳指标的当期数值与历史数值。
结合发达国家同一行业对应的低碳指标的数值,确定中国该行业的低碳标准。
同时,考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动态,提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该行业动态的低碳标准。
从功能定位看,城市功能区可以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商务区、重化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对于不同的功能区,根据其产业结构和配套设施,按照行业低碳标准和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低碳标准,通过加权计算确立该功能区的低碳评价基准指标。
低碳功能区落地尚需时日“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目标,即建立真正的低碳功能区。
“目前,低碳功能区构建尚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真正落实下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表示,“现在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朱彬彬表示,低碳功能区的最大意义是给普通百姓带来真正的低碳生活。
“很多市民都会希望自己生活的区域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
”朱彬彬笑道,“而且优秀低碳功能区的发展模式将会起到一种模范与带头的作用,这对我国的节能减排也十分有益。
”中国首次提出构建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日前联合成立课题调研组,首次提出构建“中国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制订低碳功能区的普遍适用性标准,为我国的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介绍,课题组将对我国主要行业及城市、农村的不同功能区进行调研,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碳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主要指标,辅以其他指标,建立中国主要行业及城市低碳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功能区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低碳功能区的标准,最终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功能区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课题研究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构建中国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尽快恰如其分地落到实处,但在实际操作中将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注重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及环境等差异。
这项课题的支持推动者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彬彬认为,中国低碳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将会在中国低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一个企业参与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巨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