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讲解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纤维蛋白原
二次聚集
3、ADP受体拮抗剂
1、主要通过与血小板的ADP受体(P2Y1 和 P2Y12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血小板膜ADP受体的表 达、结合及其活性。 2、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胶原和凝血酶等)通 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3、抑制由切变应力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已形 成的血小板血栓能够产生去聚集作用。由于血小板功 能被不可逆地抑制,其抗血小板作用强而持久,通常 停药后仍持续7-10天。 临床评价: A 抗血小板作用等于或略大于阿司匹林 B 起效慢
二次聚集
2、西洛他唑(Cilostazol) 药理作用: 西洛他唑是磷酸二酯酶Ⅲ(PDE Ⅲ)抑制剂,可 它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直接舒张血管。可以使游离
抑制PDE活性阻碍环磷酸腺苷(cAMP)降解及转化,
钙更多地变成钙的储存颗粒,使血小板惰性化抑
制了血小板的一次聚集。此外,cAMP增多可以使 血小板内TXA2生成减少,使ADP和5HT释放减少, 从而使血小板的二次聚集量减少。
PGI2 PGE1
促进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PDE 5’AMP Ca2+ Ca
阿司匹林
腺苷酸环化酶
膜磷脂
ATP
cAMP C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环氧化酶 血栓素 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 Ca2+ PGG2(H2) TXA2
贮藏颗粒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纤维蛋白原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羟色胺等
PGI2 PGE1
促进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PDE 5’AMP Ca2+ Ca
阿司匹林
腺苷酸环化酶
膜磷脂
ATP
cAMP C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环氧化酶 血栓素 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 Ca2+ PGG2(H2) TXA2
贮藏颗粒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纤维蛋白原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羟色胺等
磷 酸 二 (-) 酯 酶 双 嘧 达 莫
5’-AMP
(2)此外它还可增强内源性PGI2 的活性,亦可诱发 血管内膜释放PGI2 以减少血小板聚集。
**前列环素(PGI2):具有抗血小板和舒张血管作用,
故可防止血栓形成。前者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激活腺 苷酸环化酶(AC),而使血小板内cAMP浓度上升所致。 (3)它还能抑制红细胞和血管内皮对腺苷的摄取和代 谢,使血管内皮中腺苷水平增加,从而激活腺苷酸环 化酶,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 血小板 内源性 5-HT 多巴胺 肾上腺素 内源性 ADP 释放
潘生丁 (—)
凝血酶系统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Ⅰb(GPⅠb) VWF 粘附于内皮 下胶原纤维
阿司匹林 (—)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 形成复合物 (GPⅡb/ Ⅲa) 纤维蛋白受体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 花生四烯酸
阿司匹林 (—)
血管收缩
Ⅱb/Ⅲa(—)
纤维蛋白原
力抗栓
血小板聚集
TXA2
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就是通过封闭血小板膜 上的受体或血小板内TXA2合成途径 等使血小板不被激活,从而抑制血 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PGI2 PGE1
促进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PDE 5’AMP Ca2+ Ca
阿司匹林
腺苷酸环化酶
膜磷脂
ATP
cAMP Ca
二次聚集
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
药理作用: 本品为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前列 腺素H2(PGH2)生成血栓烷A2 (TXA2),促 使血小板所衍生的PGH2转向内皮细胞。内皮细 胞用以合成PGI2,从而改善TXA2与前列腺素 PGI2的平衡异常。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扩张 血管作用。 奥扎格雷 TXA 合成酶
ADP受体
1、人类血小板包括三种不同的ADP受体: P2Y1、P2Y12、P2X1 2、P2Y1、P2Y12、是ADP作用的受体,也是ADP受 体阻滞剂作用靶点。
a)、P2Y1受体是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中的主要受 体。ADP与P2Y1 受体结合后,导致Ca2+ 从细胞外流 入细胞内,细胞内Ca2+ 浓度的升高引起血小板聚集。 b)、P2Y12受体,ADP与P2Y1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 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降低了血小板中CAMP的水平, 诱发血小板的聚集。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 阿司匹林 PG过氧化物
platelet
TXA2
PGI2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PDE):具有水解细胞内第二信使 (cAMP,环磷酸腺苷或cGMP,环磷酸鸟苷)的功 能,降解细胞内cAMP或cGMP,从而终结这些 第二信使所传导的生化作用。
***cAMP浓度的调节主要由腺苷酸环化酶(AC)的
PGI2 PGE1
促进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PDE 5’AMP Ca2+ Ca
阿司匹林
腺苷酸环化酶
膜磷脂
ATP
cAMP C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环氧化酶 血栓素 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 Ca2+ PGG2(H2) TXA2
贮藏颗粒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纤维蛋白原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羟色胺等
药理作用:
1、抑制环氧化酶1(COX-I ),阻碍AA演变成TXA2。 (COX-I 能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H2,血小 板和血管内皮素又将之转化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A2。) 2、抑制PG合成酶,从而减少PGI2 与TXA2 的合成; 3、抑制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抑制 内源性ADP、5-HT等释放。 TXA2合成酶
1、噻氯匹定(TCPD,ticlopidine,力抗栓)
药理作用:
与ADP受体P2Y12 发生不可逆结合而竞争性抑制ADP 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可以抑制由A-A、胶原等所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其最终作用是干扰血小板 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 血小板激活。
2、氯吡格雷(Clopidogrel,波立维) 药理作用: 选择性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抑制 二磷酸腺苷(ADP)与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 ADP介导的糖蛋白GPlllb/llla复合物的活化, 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 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 集。
***不论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的激活剂是什么,最终
都必须通过GPⅡb/Ⅲa受体才能使相邻的血小板 经配体连接起来。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 的最后共同通路。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 原等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有效的抑制各种血小 板激活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 临床评价:直接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通路, 作用最强,最直接,最昂贵的抗血小板制剂。 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对防止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预防血管内再闭塞有明显治疗作用。 因其口服制剂出现较多副作用,现均为静脉给 药。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
分
单克隆抗体:ReoPro
(abciximab 阿昔单抗) 肽类:KGD环肽 Integrelin (eptifibatide,依替非巴肽) 非肽类衍生物:Tirofiban(替罗
类
非班)
阿昔单抗
阿昔单抗是一种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克 隆抗体的一个片段,属第3 代抗血小板药物。主要 抑制凝血因子I (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受体间的结合,为血小板聚集终末环节
合成和磷酸二酯酶(PDE)水解作用之间的平衡决 定。
PGI2 PGE1
促进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PDE 5’AMP Ca2+ Ca
阿司匹林
腺苷酸环化酶
膜磷脂
ATP
cAMP C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环氧化酶 血栓素 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 Ca2+ PGG2(H2) TXA2
贮藏颗粒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4
血小板凝块
血栓形成
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如肾上腺素、 凝血酶、5-HT和胶原等与血小板膜相应受 体如凝血酶受体、ADP受体、5羟色胺受体 等结合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形成并释 放TXA2、ADP、5羟色胺。它们都可使血小 板聚集。血小板激活后,其膜糖蛋白Ib-Ⅸ 复合物和Ⅱb/Ⅲa复合物与各自的配基vWF 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而发生血小板黏附和聚 集。
抑制剂,抗血小板作用强。
其特点是:① 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免疫反应;② 与血小板结合是不可逆的;③ 选择性差,可与其 他受体结合,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均不及替罗非班和 拉米非班,
(-)
2
Ozagrel
花生四烯酸
PG过氧化物
TXA2
环氧化酶
PGI2
PGI2 PGE1
促进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PDE 5’AMP Ca2+ Ca
阿司匹林
腺苷酸环化酶
膜磷脂
ATP
cAMP Ca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环氧化酶 血栓素 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 Ca2+ PGG2(H2) TXA2
贮藏颗粒
奥扎格雷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羟色胺等
1 、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Aspirin)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 药物,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 多肽链529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 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 血栓烷A2(TXA2)的途径。 环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代 谢的限速酶,具有环氧合酶和过氧 化物酶功能的双重酶。目前COX有两 个亚型,即COX-1和CO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