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清朝中后期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到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的艺术形势没有现在的多种多样,所以戏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主流。
60年代中国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老艺术家被打成牛鬼蛇神,大批的剧种、剧目遭到禁演。
如山东五音戏、河南二夹弦成为走资修封,被该行或解散。
可想而知当时的戏曲是怎么样一个境地。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解禁,各个剧团纷纷恢复或成立,有过一段辉煌,但在经济的转型时期,人民的娱乐文化方式不仅只局限于戏曲,其他的各种文化娱乐纷纷被人们接受,戏曲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戏曲人才的断档,老艺术家不可能青春永驻,新艺术家培养不出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所以文革给中国戏曲造成创伤几乎是致命的。
现在,更多的人在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政府到社会,各地电视台纷纷举办戏曲栏目,将戏曲推向更广多的观众。
过去戏曲剧团几乎全被政府公营的事业单位,从体制上造成戏曲的滞后,现在更多的单位改制或者民营化,走市场经济的路子,更适合市场的需求。
现在,有一些剧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不过我认为,每个文化体都有他们的生命周期,如果它们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没有就没有了,只要我们不人为的把它们消灭掉。
戏曲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艺术的源泉、制作、消费、产品,而现在戏曲处于一个衰落时期,主要是受到电视电影行业的冲击,很多人都淡忘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而戏曲的现状很让人担忧,戏曲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它在近千年的演出实践中,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受中国老百姓审美情趣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我们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拯救戏曲文化,在理论探讨上,专家们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意见,包括戏曲电视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在内。
但这些意见恐怕仍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意见,并未为广大戏曲工作者所重视和体认,因此他们缺乏紧迫感,显得因循守旧。
另外,戏曲电视剧本体特征方面的论述,虽不乏精见,并未构建成一种理论体系。
让戏曲借电视这种现代媒体的强大优势重新回到广大观众中去,仍然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良好愿望和构想。
戏曲似乎离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一代)愈来愈隔膜、愈来愈遥远了。
有人告诉我们:“戏曲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民间戏剧还是文人戏剧,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传媒时代的问题”。
任何一个艺术品种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的背景和条件,戏曲也不例外。
我认为,戏曲衰亡的原因之一是它赖以存在的农业文明社会已逐渐为工业文明社会所取代。
虽然它还没有完全消亡,它必定还会以极其有限的方式存在若干年,但它的衰亡是不可逆转的必然,具体点讲,是戏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民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提供给民众的精神消费产品和方式趋向多样化和丰富化,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他们可以读报纸杂志,听广播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看球赛,上网聊天,去健身房,甚至去旅游,戏曲观众的分流和剧减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娱乐和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个体化和自主性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流行文化挤走了戏曲。
戏曲这种带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而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消费品,本也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可为什么竟如此遭受冷落?我以为戏曲的危机在于,这种艺术品种的生存方式已经显得陈旧、落后和过时,已不适应今天群众的需要。
而在这一点上,不独我国传统戏曲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
戏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和一定意义上的商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欣赏是共时的。
在剧场
这种类似于公共社交和集会的场所进行集体的艺术消费已不适合时代,不适合今天观众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
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剧场艺术至少现在还会存在。
不过绝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再光顾剧场,它已不可能再拥有较多的受众,不可能再回到大众中去。
传统戏曲日益失去观众,特别是中青年观众,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它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上已同今天的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
对今天的观众来说,让他们去想象舞台上看不见的水,看不见的马,犹如看皇帝的新衣。
优美的舞姿表现出人物在行船之中,挥舞一根马鞭作出各种动作表现人和马在艰难行进中。
这些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精华——追求神似的写意风格,在新一代观众面前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21世纪,我们跨进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对于传统戏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无所作为任其生灭的悲观主义态度是不可取的。
我们坚信,由于戏曲这种民俗艺术同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脉联系,作为本体意义上的传统戏曲失落了,不等于它的部分元素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除了统一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乡土文化、地方文化也应该有它的市场。
我们相信,在新世纪里,经过广大电视一戏曲工作者的艰辛工作,一定会让古老传统戏曲的优秀“基因”经过荧屏的移植、改造,重新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绽放出一朵朵崭新的艺术奇葩,重新回到广大民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