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知 识 体 系 构 建][主 干 知 识 整 合]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易误辨析] 1.太阳辐射的绝大多数都被大气削弱掉吗?提示 不是。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大气受热过程[易误辨析] 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提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吸收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
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吸收,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易误辨析] 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提示气温的变化取决于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大气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
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开始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开始下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尝试自解] (1)________(2)________[错因诊断] 第(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差。
第(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概念。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安全越冬、双膜覆盖”;图像信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第二步,思维路径: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第三步,筛选答案:(1)B (2)C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019·华中师大附中测试)“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2.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D.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
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错。
“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是相反,并不一样,B错。
“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对。
“风寒效应”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错。
第2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错。
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错。
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对。
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D错。
答案 1.C 2.C考点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例2】(201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 ℃~-2 ℃。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尝试自解][错因诊断] 对青藏高原气温特点与变化规律认识不清,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 ℃~-2 ℃”;图像信息“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第二步,思维路径: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
第三步,写出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为-1 ℃~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 ℃~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温馨提示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30°N 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
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2019·湖南长沙第二次模拟)“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
据此回答3~4题。
3.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A.1月份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B.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C.7月份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D.10月份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增强4.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算出,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 ℃,3月份约为17 ℃,7月份约为13 ℃,10月份约为15 ℃,所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B正确;3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格尔木白天气温回升快,春季气候干旱,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晚上气温低。
第4题,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较少;牧草生长受降水影响大,受年均温的影响较小,且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均温不高;气温日较差大,枸杞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细密,品质优良,D正确。
答案 3.B 4.D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车内温度高达60 ℃。
结合玻璃温室原理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夏季太阳辐射强烈,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但对太阳短波辐射削弱作用较小,故车内温度较高。
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而引起冻害。
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
据此完成1~2题。
1.该茶园早春冻害发生最严重的时间段最有可能为( )A.4:00~6:00B.8:00~10:00C.12:00~14:00D.18:00~20:002.在茶园中装上风扇能够起到防冻作用的原因是( )A.增强吸收太阳光B.加大空气对流C.增强大气逆辐射D.产生温室效应解析第1题,日出之前,逆温最严重,加上一天之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易发生冻害。
春季一般6:00之前日出,A正确。
第2题,风扇转动可加大空气对流,加强热量交换,将高处相对温暖的空气吹向茶园,也可阻止上层冷空气下沉,从而起到防冻害作用。
B正确。
增强吸收太阳光、增强大气逆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与风扇无关,A、C、D错误。
答案 1.A 2.B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的时间分布状况。
秋季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1)导致图示区域入秋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2)“白露生”是指秋季近地面早晨易出现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图示信息显示我国入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主要是热量条件差异所致,而热量的纬度差异则由太阳辐射不同所造成的。
(2)雾的形成主要是由降温所造成,秋季晴朗的早晨,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降温幅度大,易出现浓雾天气。
(2015·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4.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柴达木盆地,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