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设计
y e y 0 M y
Mg
C
外加轮胎变形
y
Mge
y0
C
y
/ Mge
1 ye 0
S1
Mg
S2
e
y
若左右载荷与弹簧刚度不对称……?
N
c N1
S1
悬上质心
N2
S2
ey0
h1
c1
c2
h2
a
b
大侧倾角下力矩中心的变化
Mg
N2 N N1 c
ey
S1 Z1
前束原因:平衡外倾 载荷变化与车轮跳动时前束的变化 干涉转向 干涉转向的合理值 滚动阻力要求适当增大前束,制动 时车轮前张( 0 )
§4.主销后倾与纵偏距
主销拖距 高速回正原理
x
k
Fy
D R tan k xk a
y
g
G
1
V
2
Rg
G1
载荷变化(制动)与车轮跳动
§2. 车身稳态位移的一般分析
• 车身受有三种的重力与惯性力
导向杆系的导向力 弹性元件的弹簧力
M g
Mg
e
y
N1
Mg
N P2
N
3
P1
N
2
N1
N2
• 等效系统,将弹簧力简化
到车轮接地点(杠杆比为
Mg
1) 处,目的:
━ 便于确定有效导向力的 方向与大小 ━ 初始弹簧力与重力抵消
b
1 T1 S T 2 S
2
T2
v
2 2
C 1 C 2 ( 1 Kv
)
二自由度角输入运动
频率特性:传递函数中令S=jω,其实部R e (w) 与虚部Im (w) 均为 w 的函数,
即实频特性与虚频特性:
幅频特性: Gr
相频特性:
2 2 Re Im 1 Im tg ( ) Re
P xZ
PYZ
━ 虚擬主肖:上两杆与下两杆交点 尽量接近车轮中心面 虚擬主肖 ━ 纵向瞬心与横向瞬心 位臵可以任意选择 ━ 可以满足F ,F 引起的 弹性转向要求
x
y
PYZ Y1
Y 2
二、轮荷转移分析
§1. 纵向轴荷转移
在坡道上的轴荷转移 在驱动与制动时的轴荷 转移
为何不能用侧向分析法? ─ 不对称
d d d
n a
Dx
xk
F
y
Fy
Fz
随动转向后悬架 — 逆向弹性转向 桑塔那的后悬架 富康的随动转向后悬架
Fy
Fy
五、纵向力转向
刹车转舵问题:太大 盘式制动的优点 纵向力引起车轮侧倾 ABS引起的转向扰动 DYC引起的转向扰动 多杆悬架 制动时的板簧卷曲 ρ<0
ρ
五、纵向力转向
e
y
N N1
N2
S2
• ―中性面”的确定
a1 k
2 2
Mg
中性面
Mg
k1 k
L
• 车身位移
M C
Nh
NZ
K
1
N
a1
a2
K
2
Z N
z
/ ki
其中:
M
Mg .e mg . e
2 a 1 1
C K
K 2b
2
1
§2. 车身侧倾
通常对称面就是中性面 由单侧导向力方向可确定e y 0 (整车)
中性面
ex
N1
N
N2 N1 Z1 X2 N2 Z2
X2
§6. 其它导向机构 ━
等效纵臂概念
U
x
P xZ
P xZ
U
x
§7. 钣簧的导向作用
h r 2
3 4 L
ey
N 侧向反力作用线取决于吊耳、卷耳的刚性与弧高
一般在卷耳平均高度点与第一片中点之间,更靠 近卷耳高度
纵向等效单臂,由车轮接地点运动学确定。
车轮前束 车轮外倾 主销后倾 主销内倾 toe
Dkx
Fy
g
bk
Dky
g
k
x
k
bk
D kx
D
xy
Fyg
(外向) g (外张)
主销纵偏距
主销侧偏距
M zg
§2.车轮外倾与轮胎侧倾特性
外倾原因:―传统”,间隙,弹性,路 拱 外倾因载荷、制动与跳动而改变 轮胎侧倾特性:侧向力与反回正力矩
§3.前束与轮胎侧偏特性
当 Y 增大时
剧增大
ey
大的轴,轮荷转移加剧,会导致侧偏角急
三、侧倾转向
§1.非独立悬架的侧 倾转向
钣簧的侧倾转向
r 2
3 4
d
非独立悬架纵向单臂
非独立四连杆悬架
C
━ 求轮心轨迹和 x
A, B
三杆机构需求三点座标
§2.独立悬架的侧倾转向
独立纵单臂
━ 水平轴 前后移动不产生转角 ━ 非水平轴 “八”字轴的不足转向性
1 d1
侧倾刚度比
Fy 2
FZ 2
–
–
侧倾力矩中心高度
d c2 d r2
的 而 y 随
2
– 轮胎侧偏特性的饱和
d2
– 驱动力对饱和的影响
– 制动力分配
2
d2
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改善稳态转向特性的措施
– 前臵横向稳定器
– 后非独立悬架
Bs 2
– 后非独立悬架板簧下臵 – 后板簧前低后高 – 后非独立中心弹簧 – 老Benz的后悬架: h2,中心弹簧
B
e
B
s
§4.其它导向机构(侧倾)━等效单横臂概念“刚化定理”
对称面 对称面
P YZ
P YZ
c
c
c
P YZ
c
斜臵单臂
XZ YZ
后视
XZ
Ux
侧视(等效)
YZ
俯视
Ux
俯视(等效)
YZ
Uy
Uy
§5. 车身纵倾
x
.e M x
x x
k
2 2
C x Mge
k1 k
Mg
Mg
PX1
PZ1
PX2
PZ2
§2.侧向轮荷转移
侧向轮荷转移的主要组成( X 0 时) ━ 弹簧力转移(静不定问题 弹簧力转移取决于弹簧刚度分配,由弹簧变形计算) ━ 导向力转移(由作用在力矩中心处的侧向力计算) ━ 高速时要计算空气力的作用 在同时存在
X
与
Y
时,轮荷应叠加
主销拖距与撒手稳定性
xk
k
的变化
g
bk
与前轮摆振
Fy
§5.主销内倾与侧偏距
低速回正性 重力弹簧 回正力距与 计算方法
xk
Dky
作用的消失 还是 D xy 成比例?
§6.主销定位参数的选择与近代趋势
高速回正原理定位参数必须足以克服干摩擦 (残余横摆角速度与转向盘转角) 转向逆效率要低吗? 减小转向系干磨擦,减小定位角,加转向阻 尼器是近代趋势 减小 (地面主销侧偏距)的意义和“负偏 距”的优点 盘式制动的必要性
p XZ 1 p XZ
P YZ
1
2
1
P YZ
2
p XZ 1
2
p XZ 2
2
1
―半独立”纵单臂后悬架 ━ 侧倾时横梁中点是一个“不 动点”,因此可看成一种“斜 臵单臂”却只有一个铰点 ━ 横梁前移“臂长”增大,移至 铰点处 独纵单臂。移至
轮轴线
臂长为半轮距
(非独立悬架)
多杆悬架━满足多种要求
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 ―随动转向” – 后悬架的反稳定杆
风扰 空气六分力 6n个 轮 胎 汽车 力 m个 刚体
操纵 指令
轮向 油门 制动 离合器 变速杆
6n个 轮胎运动
气动 反馈
几个 轮胎
6m个 运动参数
轮胎 附加 运动
弹性耦合
几何耦合
八、汽车操纵动态响应的基本分析
二自由度角输入运动 (线性模型) 运动模型与座标 XYZ固定于汽车重心
bP IZr
y2
C1 K
1
/ m 1,C
2
K
2
/m
2
K
G
1 L
(
1 C1
v
1 C
2
)
2
aP
y1
r
其中
Py 1 K 1d 1 K 1 (b
v
L ( 1 Kv
)
2
r d)
b v )
G
b
b v
2
/C
L ( 1 Kv
2
)
Py 2 K 2 d 2 K 2 (b
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临界车速
Vk v 2 d( d 1 d 2 ) 1 G0 . L da y
2 不稳定:v c L /
开环增益
d d e
时
da y d1 d 2 d1 d 2 ay
1 L
ay
1 R
d (d1 d 2 )
V 22
V
d1 d 2
U.S
中性转向点
y b Y v d 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