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1—A—1A.问题: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B.所需材料:1.黑板2.粉笔3.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材料(见图)C.步骤:1.制表说明物质的三种形态。
2.简略描述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3.让学生按物质的形态将各种材料分类。
4.根据形态将其他东西归类,直到你确定学生已掌握物质形态的区别。
D.结果:学生在扩展表格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三种物质形成的区别。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物质的每一个形态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很容易辨别区分。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具有其所占用器皿的形状,气体可充满容器的整个空间。
加热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可以从固态向气态、气态向液态转化。
冷却过程中,转化方向相反。
干冰(二氧化碳)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这叫做“升华”。
F.课堂讨论思考题:1.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什么其他区别?2.冰块是液体还是固体?3.我们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吗?即我们能把固体变为液体,或是把液体转变为气体吗?4.如何把水从液态转化为固态?5.如何把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6.为什么自行车轮胎里需要空气?7.空气里有水吗?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1.往纸袋或塑料袋里吹气,并将之封口。
研究空气的特性——例如其体积、重量、热度等。
2.把一根吸管插入玻璃杯的水中,往里吹气,发生了什么现象?3.研究二氧化碳的特性。
为什么在饮料中使用它?4.列举我们利用压缩空气的方法。
5.学习活动8—A—3,“飞机如何利用机翼起飞?”6.学习活动1—B—18,“空气中有多少氧气?”7.把一个灌满水的气球和硬质海绵扔向地面。
讨论它们落地时形状的区别。
H.词汇积累:1)固体 2)液体 3)气体 4)蒸汽 5)氧气 6)容器 7)膨胀 8)收缩活动 1—A—2A.问题:什么是原子、分子?B.所需材料:1.泡沫塑料球 7.铜2.水彩 8.水3.细铁丝 9.盐4.铁 10.小苏打锌5.6.能表现原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参考资料C.步骤:1.简略说明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定义并描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3.用草图或模型表示铁、铜、锌等原子。
4.用草图或模型表示水、盐、小苏打、氧气、氮气等的分子。
5.让学生对手掌吹气并描述其感受。
告诉他们这样能感受到分子运动。
6.用参考材料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各做一个不同的可动的原子模型。
a.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球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电子可用红色,质子用蓝色,中子用桔色)。
b.按图所示,可把质子和中子安置在内部的小环中。
可用任意的联接方法:例如在塑料球上打孔,用带子捆系起来。
这个小圆环表示串在一起的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
c.用铁丝做一更大的环,把“电子”联接其上,它们分布均匀,且其数目等于质子数。
d.往“电子环”上联接“原子核环”。
e.把这个可动模型贴在天花板或教室里的高处。
D.结果:1.学生向手吹气时,他们在移动空气分子。
2.通过实际动手和可动模型的演示,学生将了解原子的结构。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1.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物。
2.分子是原子的聚合体。
3.共有112种已知元素,92种存在于自然界,其余的已在试验室合成。
4.原子和分子都非常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它们。
5.100万个原子与句尾的句号大小相近。
6.无论是在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分子总是处于运动中。
7.物质可细分的最小且仍保留物质特性的粒子叫分子。
F.课堂讨论思考题:1.如果分子是静止不动的,晾在外面的衣服会干吗?2.任何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吗?3.如果分子都是运动的,为什么固体不会消散或消失?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1.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2.学习1—A—4,“物质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吗?”3.学习1—A—16,“物质最细小的部分是什么?”H.词汇积累:1)原子 2)分子 3)元素 4)电子5)质子 6)中子 7)轨道 8)蒸发活动1—A—3A.问题:什么是元素、化合物、混合物?B.所需材料:1.玻璃杯 8.沙子2.纸片 9.盐3.回形针 10.糖4.勺子 11.钢锉5.水 12.铜币放大镜 13.弹子6.7.图钉 14.有关周期表的参考材料C.步骤:1.术语定义:a.元素——由原子构成的基本组合物质、原子是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b.化合物——由确定化学比例的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的基本组合物质。
c.混合物——两种以上万分不按确定比例的混合,各组成部分保持其本身特性。
2.辨别“所需材料”中的各种物质属于元素、化合物还是混合物。
3.用放大镜观察沙子。
所有的沙粒都一样吗?4.用放大镜观察食糖粒。
所有的糖粒都一样吗?5.把回形针、纸片、弹子和图钉都放进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
6.用力搅拌。
它们的形态改变了吗?D.结果:1.沙粒的形状各不相同。
2.糖粒的形状大致相同。
3.玻璃杯中的所有物质保持其原有特性。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1.在家庭中能找到的常见元素来源于铜、锌、铅、铁制的产品。
2.家庭中能找到的常见化合物有盐、小苏打、氨水、水等。
3.家庭中能找到的普通混合物有肥皂水、除垢剂、颜料、汤、色拉酱、牛奶等。
F.课堂讨论思考题:1.混合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2.混合和溶解的区别?3.你能列举多少种混合物?4.空气是混合物还是化合物?G.进一步探讨有关思路:1.让学生将元素周期表中前10种元素列表,表示出其原子数、质量、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和外层电子数的不同。
2.讨论海水中所能找到的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10种化合物。
4.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10种混合物。
5.列举家庭中能找到的5种元素。
6.学习1—A—2,“什么是原子、分子?”7.学习1—A—9,“什么是化学变化?”8.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9.学习1—A—11,“什么是溶液?”H.词汇积累:1)元素 2)化合物 3)混合物 4)铁5)铜 6)沙子 7)糖 8)弹子活动1—A—4A.问题:物质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吗?B.所需材料:1.热源2.带柄平底锅3.几块冰块℃)100℉,即212温度计(最高温度范围超过4.C.步骤:1.把冰块放入平底锅内。
2.记录平底锅内冰块的温度。
3.缓慢加热平底锅。
4.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时间间隔检查温度。
5.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示数。
6.继续加热。
7.在水分蒸发成蒸汽的过程中,按均匀时间间隔检查温度,直到大部分水变成蒸汽。
(小心施行此步骤,蒸汽可能会烫伤你的手)8.记录此时温度。
D.结果:1.开始时,装冰的平底锅的温度约为32℉,即0℃。
2.加热时冰块融化。
融化过程中温度几乎不变。
3.再加热时,水将转化为蒸汽。
4.水转化为蒸汽时的温度约为212℉,即1000℃。
5.在普通教室环境下测试,不可能测得精确的温度值。
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热量可加快物质的分子运动并使它们距离更远。
足够的热可使固体转化为液体。
液体再转化为气体。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融点和沸点。
融点是固体开始向液体转化时的温度。
沸点是液体开始向气体转化时的温度。
有些物质会直接从固化转化为气体,这叫做“升华”。
这些都是物理变化。
参看1—A—9和1—A—10中有关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内容。
物质的形态转变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
灭火器就是利用将燃烧的气体转化为不燃烧的液体或固体而设计成的。
冰是固体。
滑冰者在固体表面滑不了冰。
之所以能“滑”是因为在冰刀或滚子的作用下冰转化成了水。
F.课堂讨论思考题:1.任何物质都可以以三态存在吗(固态、液态和气态)?2.加热或降温是物质改变形态的原因吗?3.除了水之外,你还能说出哪种物质,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1.可以在教室里放置卫生球来观察。
它们在室温下可从固态转化为气态。
2.物质的转化是可逆的。
蒸汽可在冷的物体上冷凝,再加冰块和精盐即可冻结。
做此试验时可记录温度。
3.将你所知能存在于两态以上的物质列表: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或固态和气态。
4.学习露水、雾、雪的形成过程。
5.学习1—A—1,“物质的三种形态各是什么?”6.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H.词汇积累:1)升华 2)物理的 3)化学的 4)转变 5)分子 6)融化 7)沸腾 8)蒸汽 9)温度 10)冰块活动1—A—5A.问题:气体可以转化为液体吗?液体转化为气体呢?气体转化为固体呢?什么是冷凝?什么是露水?B.所需材料:1.水 7.热源2.碎冰 8.带柄平底锅3.精盐 9.玻璃片手套(用来拿热材料和玻片用) 10.纸巾4.5.玻璃罐6.试管C.步骤一:1.往玻璃罐中加碎冰。
2.往冰中混合大量精盐。
3.把装有水的试管竖直放在冰中。
4.用纸巾或其他隔热物质将玻璃杯包裹。
步骤二:1.往平底锅里注些水。
2.加热至水沸腾。
3.戴手套,小心把玻璃片放在沸水上方。
4.将玻璃片流出的水收集在杯子里。
5.水凉后,品尝它。
它的味道“纯正”吗?从化学成分上说,它确实是纯正的。
D.结果:1.几分钟后,试管中的水气冻结。
(步骤一)2.水滴冷凝,聚集在冰凉的玻璃片上,流入玻璃杯。
(步骤二)E.基本事实和补充资料:1.试管周围的冰会冷却水。
冰中的盐可使水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
当水温降到冰点时(0℃即32℉),水就会结冰(变成冰)。
包裹物可避免外界热量加热冰和盐的混合物。
注意:最好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
冰箱里的“霜”是最佳的不含矿物质的水的来源。
一片冰凉的玻璃片或是一个凉盖子,放在沸水上空几英寸处,足以冷却沸水产生的蒸汽,使之冷凝,即通过降低气体温度使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
2.当小水滴聚集形成大水滴时,可以说它们已经冷凝成水。
当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在凉表面如植物、车辆、水泥地上冷凝时,就形成了“露水”。
F.课堂讨论思考题:1.这一原则可以应用于家制冰淇淋否?2.为什么要用隔热物质包裹玻璃罐?3.是什么使物质变热或变冷的?4.“露点”是什么意思?5.冷凝过程中有压力作用吗?6.用这一技术可以将盐水转化为纯净水吗?步骤二中已经表明了一种方法。
G.进一步探讨的有关思路:1.把一块布打湿,挂在外面晾干。
2.在学校用冰箱制备一些冰块,或是让学生在家中自制一些。
3.煮沸一些水。
加入几汤匙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沸腾)4.学习1—A—6,“物质的最小部分是什么?”5.学习1—A—10,“什么是物理变化?”H.词汇积累:1)液体 2)固体 3)冷凝 4)露珠5)粉碎的 6)调味的 7)蒸发 8)沸腾活动 1—A—6A.问题:所有固体的融点都一样吗?B.所需材料:1.玻璃水杯2.双层蒸锅或小煎锅热源3.4.立方体形状的冰块5.温度计(烹调用的)6.黄油7.蜡8.糖9.其他测试材料C.步骤:1.把冰块放入玻璃杯中,记录其融化时的温度。
2.把水倒掉。
3.加热时,让学生带上手套作安全保护,防止可能的飞溅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