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1.(2019·山东淄博模拟)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C项错误,六部没有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
答案 D2.(2019·山东菏泽期中)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据材料“清代内阁”“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内阁主要权力被剥夺,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强调清朝崇尚武力,排除A项;明代六部就分掌行政权力,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 D3.(2019·北京东城区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解析由材料“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丞相制度,而废丞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答案 D4.(2019·江苏南通模拟)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说明军机处( )A.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C.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D.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解析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与材料中“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相符,故选D项;专管军务,与材料中“机务及用兵”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表明无决策权,排除B、C项。
答案 D5.(2019·山东聊城二模)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
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
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
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
”这表明,当地(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D.男女分工集体协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从材料中的“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
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
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可知,当地棉纺织业盛行,传统的粮食种植业衰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不是集体协作,D 项错误。
答案 A6.(2019·全国Ⅲ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
答案 C7.(2019·山东临沂一中模拟)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 D8.(2016年4月浙江选考,6)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解析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9.(2017年4月浙江选考,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表明盐商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教育投资,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
答案 A10.(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李贽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的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虚静以统天下”与老子清静无为的主张最为相近,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12.(2019·江苏盐城三模)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
”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A.社会教化功能 B.文学鉴赏价值C.维护封建礼教D.革新社会风气解析由“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可知,小说起到了与神、圣人同等的教化作用,故选A;B、C、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2019·海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
也要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
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中的“仍元制,设中书省”“革中书省……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可概括出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结合史实说明,可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等相关史实组织答案。
第(2)问,在回答“地位变化”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概括出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回答“参政优势”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偏狭……较为公允贴切”等组织答案;分析“积极意义”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之作用”以及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4.(2017·江苏单科,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