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培训2020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培训2020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一)1 23 4 5 明确了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要点》要求,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根据《要点》,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鼓励推行病历无纸化,实施电子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机构患者诊疗信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诊疗信息保护制度,使用患者诊疗信息应当遵循合法、依规、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出售或擅自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 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共18项◆首诊负责制度 ◆三级查房制度 ◆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 ◆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二查二安二危 三级查房制度 查对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三讨三分用新交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首一会一病 首诊负责制度 会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视频: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动漫版)_腾讯视频.mp4查对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今日分享1查对制度查对制度(一)定义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某医院检验师、护士未查对病人血型致病人死亡案 1.基本案情2012年12月25日23时30分许,患者符某到被告某县医院妇产科待产。

26日凌晨3时许,医生王某对符某的常规血检检测结果是“O”型血,在进行剖宫产产出一女婴后,因手术出血过多,妇产科黎某主任和李某医生决定对符某进行输血。

由助产土吴某对符某抽取血样后送检验科进行交又配血试验。

检验科医师刘某独自一人对符某的血样进行检验,错将符某的血型鉴定为“B”型血,400ml“B型血血浆交给实习生王某送妇产科。

妇产科护士李某、王某未核对患者血型便将该400ml 血浆输入符某的体内。

同日10时10分许,符某产生畏寒、寒战、溶血等反应,被告将符某送往某市医院抢救。

经抢救无效,符某于2012年12月28日9时0分死亡。

符某死亡后,被告某医院赔偿给其家属200万元。

事后,某县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刘某(检验科医师)犯医疗事故罪,于2014年4月9日向法院提起公诉。

经典案例2.争议焦点被告人刘某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罪。

3.鉴定情况某市医学会鉴定意见认为:①患者血型为“O”型,而被误输入“B”型血浆及红细胞悬液,导致患者出现溶血反应,抢救无效死亡;②医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医疗过失行为:①人院时查患者血型为“O”型,而医方在输血申请单上没有填写血型;②医方在交又配血时没有进行血型的复核;③护土在取血时和输血前均没有仔细地进行血型核对,违反了输血前的查对制度,给患者输入错误血型的血浆及红细胞悬液。

以上医疗过失行为违反了输血时的诊疗制度,与患者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构成医疗事故;④患者死亡完全是由医方的医疗过失行为(患者血型为“O”型,而被输入“B”"型血浆及红细胞悬液)而造成的,故医方负完全责任。

本案例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4.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刘某身为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在验血过程中严重违反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输血诊疗常规,造成就诊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医疗事故罪。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刘某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成立,应予采纳。

被告人刘某自愿认罪,可从轻处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三款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刘某犯医疗事故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2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

(二)基本要求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第二条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不得违背医学伦理道德。

第三条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科室。

第二章管理要求第五条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医院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应与其功能、任务和业务能力相适应,应当是核准的执业诊疗科目内的成熟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

第六条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医院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工作制度,并建立完善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医院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并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要与医院的等级、功能任务、核准的诊疗科目相适应,有严格审批程序,有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设备与设施,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

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第八条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医疗技术风险或将其降到最低限度,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查。

第九条进行的医疗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必需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按规定批准。

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

第十条医院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要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

具体分为:(一)禁止类技术:医疗技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应用于临床(以下简称禁止类技术):1.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2.存在重大伦理问题;3.该技术已经被临床淘汰;4.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医疗新技术。

(二)限制类技术:禁止类技术目录以外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为需要重点加强管理的医疗技术(以下简称限制类技术),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1.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人员水平有较高专业要求,需要设置限定条件的;2.需要消耗稀缺资源的;3.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4.存在不合理临床应用,需要重点管理的。

(三)未纳入禁止类技术和限制类技术目录的医疗技术,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功能、任务、技术能力等自行决定开展临床应用,并应当对开展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施严格管理。

医院禁止开展禁止类技术。

第十一条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正式应用后,医院应及时制定发布临床诊疗规范、操作常规及质量考评标准,并列入质量考核范围内。

第三章申请程序、实施和管理第十二条申请程序(一)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科室须备齐相关资料,并向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对项目的内容、来源、难易程度、所需特殊物品,实施新技术、新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对此技术的掌握情况,病人可能出现的反应、预计的效果、成功的把握等均以文字的形式说明;(二)凡申请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为国内或本省市同行业尚未开展的,必须递交含有该技术项目完整资料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技术项目的名称、工作方法、人员设备、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案、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处理措施、所需费用和预期可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写出5年内相关项目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3.院内外同行专家对该项技术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技术含量的咨询意见;4.本专业科室的讨论意见。

(三)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尤其是实验性项目或临床试用的药品和器材,必须详细告知病人及家属,在征到病人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开展;(四)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之前,负责人与科主任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制定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应急预案;(五)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严防弄虚作假,不得牺牲病人的任何利益。

第十三条实施与管理(一)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科室,应严格按照申报内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要求进行;(二)所有新技术、新项目应当每季度向医务科提交书面总结,主要内容为开展的病例、疗效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和要求;(三)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工作中,如出现特殊情况,应随时向医务科汇报,凡隐瞒不报者一经发现,立即停止该项目的工作,严肃处理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过程中及结束后,要及时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总结,写出书面报告,并提出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申请;(五)我院建立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