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中碰撞类问题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分析碰撞类问题,构建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运用所学的定律和物理公式各自进行定位,形成各自的一般通式,正确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完全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撞类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分析《教学大纲》和《考纲》,碰撞类问题是高考中重要的热题,并且在全国理综卷中频频出现,应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应对碰撞类问题进行分类,构建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运用所学的定律和物理公式,各自进行定位,形成各自的一般通式,对这类问题,归纳如下:
【以下以小球碰撞为例】
一、完全弹性碰撞(刚性碰撞):
【碰撞过程不损失能量】
建模
动量守恒m1v1+m2v2=m1v1′+m2v2′
动能守恒1/2m1v12+ m2v22=1/2m1 +1/2m2
损失能量e损=0
二、非弹性碰撞:【碰撞的过程损失能量】
建模
动量守恒m1v1+m2v2=m1v1′+m2v2′
动能不守恒1/2m1v12+ m2v22≠1/2m1 +1/2m2
损失的能量:e损=e碰前¬¬-e碰后=(1/2m1v12+ m2v22)—(1/2m1 +1/2m2 )
三、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碰撞过程损失能量最大】
建模
动量守恒 m1v1+m2v2=(m1+m2)v
动能不守恒 1/2m1v12+1/2m2v22≠1/2(m1+m2)v2
损失的能量 e损=e碰前¬¬—e碰后=
(1/2m1v12+1/2m2v22)—1/2(m1+m2)v2
碰撞类问题常见的主要是上述三种类型。
各种模型对应的动量方程,动能方程,损失能量方程,各自不同。
因此分析所给题中碰撞类问题,寻找题目中的重点词,找到属于哪类碰撞,运用哪类问题的方程至关重要,现以全国理综卷试题为例:
例一,【2007年全国理综卷ⅱ24】
用放射源针的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0. 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上述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假定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
与氢或氮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u表示,1u等于一个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子一,取氢核和氮核的质量分别为1.0u和14u)
解析:重点词(弹性正碰),本体属于完全弹性碰撞模型,运用此模型的方程,设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 和v,氢核的质量为mh,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 和
动量守 + ①
动能守恒②
解得③
同理,对于质量为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④
由③④式可得
⑤
据题意可知 =7.0 ⑥
将上式与题给数据代入⑤式得m=1.2u ⑦
综上所述,对解决碰撞类问题,应从题意中寻找重点词,分析属于哪类碰撞,找到各自的归属,运用本类问题的方程,正确解答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