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比较文学试卷及答案1

最新比较文学试卷及答案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 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2. 1953年,韦勒克发表了的短文,对法国学派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联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

3. 1963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总结了教堂山和1962年布达佩斯召开的大会,发表了论战性著作《比较不是理由》,这本书于1966年以《比较文学中危机》为题在美国出版。

它全面的总结了此前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论争,开拓了新的视野。

4.启发---促进---认同------艺术表现,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也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5.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文学的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和“互动原则”。

6. 20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为比较文学中一个自成体系的被称为“”或“媒介学”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7.朱光潜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8.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其线索往往以明白简单为主。

西方戏剧的结构与中国戏曲不同,即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是可以构成的矛盾冲突。

9.在回答文学的价值、功能、文学存在的意义时,中西文论在诸多方面能找到共同的层面,但西方文论显然更强调文学的,而中国文论则更多强调文学“刺上化下”以沟通上下的功能。

10.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象征性标志是厨川白村的《》所引起的普遍共鸣。

1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的;其二是研究的整体性。

12.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中结构主义的盛行,可以说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引入文学研究的结果。

13.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引起了质的变化,在和文学批评方面也引起了很大的革新。

14.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互相参与和配合,而且表现为互相孕育和。

1.戴克斯特2.《比较文学概念》3.艾田伯4.消化变形5.他者原则6.译介学7.委婉8.单纯网状9.审美价值10. 苦闷的象征11.综合性12.系统论13.文学理论14.启发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

(每题6分,共30分)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错误。

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错误。

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

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 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错误。

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

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

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

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

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请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是指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谋求新的发展。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

其次。

“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说明得4分)2.简述中西诗歌比较研究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要点: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的范围既包括英、法、德、意、俄、西班牙等欧美各国的诗歌,也包括了中国的汉、藏、蒙、维吾尔等各族的诗歌,还包括了与诗歌有关的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民俗学、历史学与艺术等众多学科领域。

因此,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是包含了众多对象与众多层次的复杂的研究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辩证地、宏观与微观结合地从事这一研究。

与此同时,还应调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多种研究视觉,同时紧紧围绕文学研究这个中心。

例如,在从事垮学科研究的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时,应充分注重它的文学性。

(5分)对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既要用宏观的比较文学眼力把握研究对象,又要用微观的细究来扎实地处理中外诗歌现象。

与此同时,还应当平等和综合地运用中外各家理论之长来推陈出新,避免陷入欧洲中心主义或其他中心主义模式的窠臼。

唯此,才能符合浩瀚悠久而又自成体系并丰富多彩的中外诗歌实际,也才能发扬比较文学之长去获得更加全面与可信的科学认识。

(5分)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答案要点: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

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

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

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

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10分)四、论述题(共25分)试论中西诗学差异性的哲学基础。

答案要点:中西文论在“文学的本体”和“文学的目的意义”这两个文学的基本问题上,中西文论虽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

其中不同的方面是由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基础所决定的。

(2分)中西方哲学所面对的世界是不同的。

西方人面对的是一个存在和实体的世界;而中国哲学所面对的世界却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虚空”的世界。

(5分。

要求适当展开,否则酌情扣分。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从整体功能上来把握世界,很少将事物分割开来,作各部分的分类考察。

认为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已经失去了作为“整体之一部分”的性质特征。

而西方文化则是把“实体”加以切割分剖,通过分门别类来进一步认识。

(5分。

要求适当展开,否则酌情扣分。

)从整体功能、综合、领悟出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宏观、模糊的,常是包罗万象而不够精确明晰,而西方从分析和部分出发必然导致对明晰的追求。

(4分。

要求适当展开,否则酌情扣分)从世界有实体组成的观念,从分析切割、赋予形式的方法出发并始终通过各种工具增强对于世界的明晰的认识,这就使西方文化总是把自然作为被认知、被探索、被“征服”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的基础构成了一系列自我与非我、心与身、意识与无意识、一般与特殊、逻辑和直觉的对立。

而中国文化从世界就是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的观念出发,把世界看作有机的整体,穷尽人心,就能知天,天人本是一体。

(4分)这些中西哲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中西诗学的差异。

在文学的本体(存在方式)方面,中国文学理论强调有内而外地抒发心灵活动,提倡虚静(静思而求之),主张含蓄无垠,避讳过于确凿的局限的真实,讲究“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自然流露为上;西方文学理论则强调有外及内的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看中对外在情景的清晰透明的充分描述,讲求对客观世界的赋形和创造,力求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对空间进行填补式的分割。

在文学功能(价值和意义)上,中国文论处处渗透着道德化,心情怡养,而西方文论则较多注意自在自为的娱乐和审美。

(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