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1、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在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就是自然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圈资源,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可更新性,反映出这种资源有生命,有自然更新能力。
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如果合理利用,便可以保持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不断更新繁衍,被人类持续利用。
否则,则日趋衰退,崩溃灭绝。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根据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开发和利用。
滥捕和捕捞过度,是引起许多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下降的原因。
世界上许多传统性经济鱼类,都因过度捕捞而日趋衰竭。
20多年来,中国近海渔业资源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从60年代后期起就开始衰退。
带鱼从年产量一百多万吨降到50万吨左右,小黄鱼几乎不见,大黄鱼产量不足 3×104t。
由于大规模搞底拖网,且网孔越来越小,把大量幼鱼都捕捞上来了。
后果是渔获物中成鱼减少,幼鱼增多;优质鱼比例下降,劣质鱼比例大幅度上升。
现在,黄海的带鱼和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
东海的大黄鱼和带鱼,产量大幅度下降。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人类可持续利用。
一方面,必须加强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尽量预防和消除海洋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就是做到合理捕捞,既要使人类捕捞的产量达到最大,又要使海洋生物资源有所增长。
每一种海洋生物资源,每年都要因疾病死亡、被捕食或被捕捞而损失一部分,同时每年又因个体生长和幼体补充而增加一部分。
补充量与损失量之差,就是每年适宜捕捞的数量。
若捕捞量大于这个差,则超过该种海洋生物的补充能力,资源就要减少。
当每年的最高捕捞数量可使该种海洋生物的资源量仍得以保持稳定时,这个量就叫最大持续产量,也就是合理的捕捞数量。
要达到最大持续产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捕较大的鱼,不捕小鱼。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禁渔区,禁渔期,最小捕捞长度,禁止捕捞亲鱼和幼鱼,还规定最小网目、规格、捕捞工具,最适捕捞量等,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2、 实现海洋农牧化所谓海洋农牧化就是像陆地农业种植庄稼、放牧牲畜那样在海洋中开展海洋生物的养殖和增殖。
这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种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已养的贝类约有近100种,主要有牡蛎、贻贝、扇贝、蛤、鲍等。
这也是中国当前的主要养殖品种,且中国可养殖的贝类资源更为丰富。
在鱼类养殖方面,目前世界已养殖的鱼类约100种,但能形成规模化的仅20种左右。
中国已具有多种经济鱼类人工繁育苗种和网箱养殖、人工增殖的经验和技术。
虾类和藻类的养殖在世界上占较大的比重,也是中国的主要养殖品种。
全世界目前有50个国家和地区在养殖虾类近30种,但形成商品仅10余种,世界虾类养殖产量80%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
世界藻类养殖产量1991年为359.3×104t,主要品种有海带、紫菜、裙带菜、江篱、石花菜、麒麟菜等。
藻类养殖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天然海域采捕。
中国的养殖业已有海藻类与贝类(鲍鱼)、海参等混养、套养的经验,前景良好。
从总体上看,海水养殖的优越性较高。
首先是可养的品种多,其次是有广阔的水域可供养殖和增殖,有充分的天然饵料可以充分利用,不存在水源和饲料不足之忧。
国外不少专家预测,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世界海水养殖产量可比目前增加10倍左右。
目前,世界上主要海水增养殖类型有:把人工繁育的苗种,放流到天然水域中增殖;采取天然苗种养成商品规格上市;全人工养殖、利用人工育种和杂交品种高密度养殖等。
在浅海开展海洋生物的增殖放流是利用海洋中天然的生物生产力,选择一些海洋生物种类,把人工培育的种苗,放养到天然海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后,再加以捕捞。
这种做法,不但可以补充自然种群,而且可以提高产量,是实现海洋水产农牧化的重要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
3、 开发海洋生物新资源世界海洋渔获量分布是不均匀的,目前,92%的渔获量来自大陆架海区,大洋和深海鱼类捕捞甚少。
据估算,海洋鱼类年可捕量为(0.9~l)×108t。
其中深海区约占2500×104t。
深海鱼类主要有蓝牙鳕、长尾鳕、黑鲽、金眼鲷、灯笼鱼、水珍鱼等,大洋上层鱼类主要有金枪鱼等。
另外,深海中大型无脊椎动物资源也很丰富,估计大洋性头足类资源有(2.5~7.8)×108t,可捕量为(l~3)×108t。
因此,大洋性和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是今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它依赖于捕捞技术的提高。
另外,在南大洋海域内磷虾有7~8种,数量最多,并作为最大潜在渔业资源引起世界各国关注的是大磷虾。
南极磷虾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生物中含蛋白质最高的一种。
根据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专家估计,一年捕捞7×106t磷虾就可以为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每天提供20g高质量蛋白质的食物。
据估计,南极磷虾的现有资源是在几亿吨到几十亿吨之间,年可捕量在几千万吨到2亿吨之间。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物分布有规可循来源:海洋世界 更新时间:2007-11-16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海洋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规律的了解很不充分。
因此,探索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整个海洋水体环境比陆地环境更具有立体性,因而海洋生物的分布亦比陆生生物更具垂直分布的洋带性特点。
海洋水体在200米深以下,海水温度、盐度等比较稳定,太阳光透射不到这个深度,也几乎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
从洋面到洋底,海平面以下200米这个区域是海洋生物最丰富的洋带,从200~1000米为海洋中层,主要有深海浮游动物,如章鱼、鲨鱼等,1000~5000米为半深海层,这里有一些形体扁平的海洋鱼类,如琵琶鱼、宽咽鱼、鳐鱼、叉齿鱼等,5000米以下为深海层,半深海层和深海层的鱼类大部分都有发光器官,以帮助它们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觅食和行动。
由于海水压力随深度而增加,因此,深海鱼类都对高水压具有适应性,一定的鱼类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生活,不能在整个海洋深度范围内随意游动。
深海的一些鱼类无法适应浅海区的低压力。
反之,浅海区的一些鱼类亦不能适应深海区的高压力。
某种鱼类只能通过调节体内的压力适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水压力,即适应体内外压力的平衡。
深海鱼类都属于冷水性鱼类。
在海平面以下200米这一范围内,由于水、陆、气三界直接接触,受大陆和大气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一范围内的水体变化、流动是最活跃的,也是海洋生物种类最繁杂,数量最丰富的区域。
在气候、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洋带性和环状洋带性特点。
纬度洋带性:由于太阳光因素的影响,海洋表面的海水温度和盐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可大致分为暖水性海洋生物带,温水性海洋生物带和冷水性海洋生物带。
在两个洋带之间的分界线不十分明显,有一个过渡带。
这些洋带之间,往往一些种属生物逐渐减少,另一些则逐渐增加。
一般来说,暖水性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但优势种不明显,温水性海洋生物种类较少,但由于中纬度沿岸海区海水营养较丰富,因而产量高;冷水性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很广,但以南、北两极尤多,这可能是由于南、北两极恶劣的大陆自然环境迫使哺乳动物重返海洋,以获取食物和御寒。
大型哺乳动物多分布在两极边缘地区,一方面由于海洋丰富的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另一方面因为体型大而更有利于抵御寒冷。
在中高纬度的一些海洋鱼类,也有类似陆生动物迁徙那样的随季节洄游现象,冬季游向低纬度,夏季游向高纬度,这与觅食和适应水温有关。
一些海鸟在追随鱼群洄游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迁徙现象。
沿海岸环状洋带性:海岸线是水、陆、气三界的接触线。
大陆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大气运动推动海浪搅动海水,阳光可直接照射到海底,因此沿海岸的海洋生物特别丰富。
据80年代的有关统计,世界沿海大陆架水域面积仅占海洋面积的7.6%,但那里的捕鱼量却占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80%。
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首先应考虑沿海岸的海面开发。
沿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有珊瑚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藻场生态系统、草场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以及沿岸、内,湾生态系统等。
沿洋流环状洋带性:世界海洋的洋流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分别形成了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南大洋则形成了绕极环流。
在洋流经过的海区和两侧,往往有较丰富的海洋生物分布,这样就形成了沿洋流的环状洋带性。
通常,生活在暖流区的海洋生物属于暖水性海洋生物,或温水性海洋生物;生活于寒流区的海洋生物则属于冷水性或温水性海洋生物。
生活于寒暖流交汇处的海洋生物最为丰富,既有冷水性海洋生物,又有暖水性海洋生物和温水性海洋生物。
因此,寒暖流交汇处一般都成为较大的渔场。
另外,上升流区亦是海洋生物丰富的洋区,形成独特的上升流生态系统。
真光层垂直洋带性:阳光可直接照射到的浅层海水体,具有一定的垂直洋带性特点:海水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中层是各种游泳生物,底层是底栖生物。
在这一水层热带浮游生物种类多,每个种类的数量少,寒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少,每个种类的数量多,温带浮游生物介于两者之间,各类浮游生物一般还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依据“最适宜光度法则”昼沉夜浮,生活在光度对其生命活动最为适宜的水层里,而底栖生物一般较喜欢在黑暗环境下栖息、生活。
海洋生物除了上述具有洋带性分布的特征外,还有非洋带性的分布。
如在岛屿周围,暗礁浅海区,深海平顶山顶部,火山岛附近,海底热泉、温泉附近等,由于有较丰富的养分和栖息地,往往形成海洋生物资源富集区。
由此可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气候、环境、阳光、海水温度、盐度、养分、压力、洋流、栖息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