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和术后护理汇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和术后护理汇总.
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基本护理(Ⅲ)
6、术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行冠脉造影及PTCA术 后,患者应尽快排出造影剂,因为造影剂是通过 肾脏排出,所以术后患者应该适当的多饮水,一 般要求达3000ml以上,术后4小时内应排尿 800ml。 7、术后饮食:患者返回病房后先饮水,再进食少量 流食。如果患者食欲欠佳,可以喝一些平时喜欢 的不产气的饮料,不要强迫进食油腻、不易消化 的食物。如果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食欲好,可 以根据病人喜好选择食物。但注意禁食牛奶,豆 制品及产气的饮料,防止出现腹胀。
四.穿刺部位不同的护理措施(Ⅱ)
股动脉穿刺者:
术后使用盐袋加压止血6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 肿及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双足背动脉搏动(注意观察 的结果是要和术前、对侧肢体比较),12h后可指导患者 向对侧翻身,24h可拆除绷带下床活动。按摩腓肠肌以促 进下肢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五.出院指导(Ⅰ)
Shelinder法经桡动脉穿刺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首先经皮穿刺桡 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首次经桡动脉进 行PCI治疗。
经股动脉穿刺
股动脉是髂外动脉 至腹股沟韧带以下 的部分。操作者可 在股三角腹股沟韧 带中点或中、内1/3 交点之间或其下方 触到股动脉的搏动。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的护理(Ⅰ)
1、向患者讲明手术的过程、危险性、可能的并发症及处 理措施。 2、拟行股动脉穿刺者,触诊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了解 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及术后对比足背动脉搏动;拟行桡动脉 穿刺者,术前行Allen试验以了解患者血液循环。
3、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进食少量易消化饮食; 准备两袋食用盐(代替沙袋)。 4、备皮:会阴部及双上肢腕关节上10cm。
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基本护理(Ⅱ)
4、对于卧床期间排尿困难者,应及时导尿,以免引 起心率和血压的波动。 5、植入支架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2个月 (阿司匹林100~325mg,每次1次;氯吡格雷 75mg,每日1次),之后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定期 检测血小板的数目、凝聚功能及有无消化道出血等 情况。
四.穿刺部位不同的护理措施(Ⅰ)
桡动脉穿刺者: 术后使用加压阀止血,观察术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 度、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穿刺周围有无血肿,腕关节制 动24小时,4~6小时后可给予气囊放气1~2mL,12h 后如未出血,可去除气囊(及时去除气囊很有必要,临 床观察发现气囊压迫时间超过12h,水疱发生率明显增 高);如果去除气囊后发现水疱,应局部消毒后,用无 菌注射器将液体抽出,不可弄破水疱表皮,以免增加感 染概率。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的护理(Ⅱ)
5、药物准备:术前三天口服氯吡格雷,首次口300mg, 以后每天一次,一次75mg;阿司匹林100~300mg/d,急 诊手术者一次顿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各300mg。 6、特殊准备:对于术中急性闭塞风险较高心功能较差和 高危左主干等患者,要事先联系好心外科做好急诊搭桥 的准备;对于术前肾功能异常(尤其是肌酐清除率 <30mL/min), 术前6~12h及术后12h持续静脉输入生理盐 水1~1.5mL/(kg.h)水化治疗。
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基本护理(Ⅰ)
1、介入手术的患者回到病房后要进行心电监护,要严密 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 理。 2、监测血压:术后要进行四次血压监测,即返回即刻、 术后30分钟、术后60分钟、术后120分钟血压。如有 异常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3、对于需要拔除鞘管者,术后6h方可拔除,拔管时最 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因此拔管前要建立静脉通路,生 理盐水快速静点,准备好阿托品备用,拔管完毕按压 15min后立即弹力绷带包扎,盐袋加压。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引起冠心病的危险 因素,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如低盐、低脂饮食, 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增加植物蛋白,少吃甜食,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控制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戒烟限酒,不喝浓茶、 浓咖啡,要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坚持服药, 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血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出现不适情况及时来院
一.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右冠状动脉
治疗前
治疗后
冠脉造影途径
肱动脉途径:少用 股动脉途径:常用 桡动脉途径:最常用 尺动脉途径:极少用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穿刺
1、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坚持应用抗凝药、降 脂药,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立普妥等药物。 2、坚持定期门诊随防,有条件者最好半年后再次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血管有 无再狭窄情况,从而及时给予治疗。 3、患者要做好心理调整,做到正视疾病,认真对 待,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五.出院指导(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