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下肢骨折患者拐杖的选择与应用
下肢骨折患者拐杖的选择与应用
万方数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5
Dee,14(24)
・3257・
后上双拐。下楼时先下双拐,然后患肢,最后健肢。④双下肢 骨折患者拄拐下床应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期,一般在8周左 右,而且下地活动最好有外固定保护,弃拐时间也相应后延。
[中图分类号]R683.42
下肢骨折患者科学地选择及使用拐杖下地活动,对加速 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防止和纠正骨折畸形等至关重要。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拐杖的选择 1.1拐杖的类型
作的拐杖,既轻便灵活,又可调节。依使用着力点来分,还可 分为腋下拐杖与前臂拐杖2种,置于腋下一般可支撑80%的 体重,用前臂托支撑可支撑50%的体重…。前臂拐杖适用于 步行不稳定,且手杖或四脚手杖无法提供足够稳定度的患者, 它对于减少下肢负重并提供较好的腕部稳定度有明显的优 势。本文主要对腋下拐杖进行分析。 1.2拐杖长度的选择 成人拐杖长度的确定可以选用下列
文 献
原则是骨折部位达到骨性愈合,患肢肌力达4~5级,一 般为8周。弃拐应及时,但不宜过早,否则会导致骨折畸形甚 至内固定折弯、断裂,严重时需再次手术。亦不能过晚,部分 患者对骨折愈合存在顾虑,不敢弃拐,可造成双下肢肌力不平 衡而构复杂,就人体下肢功能来讲,主要分负重和行走 2方面,这就要求全身各关节保持充分的稳定。人体在站立 负重时稳定的程度受3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承重面面积的大 小、重心的高低以及重心线与承重面的关系。承重面大、重心 低、重心线落点接近承重面的中心,其稳定性强。由于人体承
3.1重视落枕的治疗时机落枕是颈部常见病和多发病,因 起病有轻重,在1周内多可自愈_3 J,因此未能引起人们的重 视。落枕可以引起颈部内部应力的失衡,不仅给患者造成痛 苦,更会引起或加重颈椎的退行性变,从而诱发或加重颈椎 病。从落枕的分型表现和治疗效果分析看,落枕早期容易治 疗,而迁延不愈则治疗困难。因此,需要积极早期防治。 3.2诊断分型落枕的诊断有3点:①无外伤史,多因睡姿 不良或感受风寒后引起;②急性起病;③颈部疼痛、活动障碍,
几种方法:①身长减去40 cm;②自腋窝至离足外缘20 cm(儿
童15 cm)处地面;③自腋窝至足底的长度加5 cm。握手柄高
度一般为腋窝至腕部的距离,如用双手负重时可调节至屈肘 30。,这样身体重量便由双手支撑。 2患者扶拐下地的标准及时闻 骨折一旦充分愈合,尤其是骨骼正常的患者,应当尽快指 导患者扶拐下床,以保证日常活动产生的应力经过骨骼断端 并刺激再塑型,减少因应力保护引起的局部骨质松变、骨强度 下降及骨折愈合延缓,这符合“新骨形成取决于对承受应力的 反应”的定律[2]。掌握扶拐下地的时机很重要,临床上必须根 据骨折部位、类型、治疗方法及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而定,下 地过早过晚都会对骨折的愈合及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关节内 骨折及承重部位骨折如跟骨、距骨等宜推迟下地负重;不稳定 骨折较稳定骨折下地时间应相应延迟;手术患者内固定牢靠 者比保守治疗者可以提前下地。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 者,切口缝线拆除后即可拄双拐下地进行不负重活动。保守 治疗者早期由于骨折断端不稳定,下地后骨折端受地心引力 作用易致两骨折端分离。故宜在骨折端稳定且有一定的骨痂 生长,并有外固定保护的情况下持双拐下地活动。
本组患者平均2.53 d治愈(颈部疼痛、活动障碍完全缓 解),其中关节错乱型1 d内治愈10例,2 d内治愈15例,3
d
内治愈4例,平均1.80 d治愈;风寒阻滞型1 d内治愈3例,2 d内治愈6例,3 d内治愈10例,≥3 d治愈3例,平均2.55
d
治愈;郁而化热型1 d内治愈0例,2 d内治愈2例,3 d内治愈 4例,≥3 d治愈3例,平均4.89 d治愈。 3讨 论
d。
辨证分型:关节错乱型29例,风寒阻滞型22例,郁而化热型 9例。所有病例均排除颈部其他急、慢性疾病。 1.2分型标准关节错乱型:起病急,多于晨起或因颈部活 动不当起病,以颈部活动障碍为主,疼痛与颈部位置和活动方 向有关,常呈强迫体位。体检示活动障碍以某一特定位置为 主,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明确。舌质色青,苔薄白,脉弦。风 寒阻滞型: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受寒史,颈部畏寒、僵硬感,疼痛 和活动障碍可轻可重。体检示颈部活动度可,被动活动阻力 较大,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点不明确。舌质青,苔白或厚腻,脉 弦紧。郁而化热型:为前两型发展而来,病程长,有颈部灼热感。 体检示局部皮肤温度较高。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数。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耐受和舒适程度选坐位、俯卧位或 仰卧位,或在手法不同阶段选用不同体位,使患者足够舒适、 放松;放松颈、肩、背部,按揉风府、风池、颈夹脊穴、大椎、天 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等穴。关节错乱型侧重穴位按压和 颈被动活动手法,穴位按压手法宜偏重(以耐受为度),同时嘱 患者自主活动颈部;被动活动手法主要有坐位斜扳、俯卧斜
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端有均匀梭形骨痂生长、密 度一致或骨折切开复位牢靠、可部分负重时,可以改双拐为单 拐保护行走。 3.2.1置健侧(去患侧)股骨中上段、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 有轻度向外成角者,需先去患侧拐,单拐置于健侧腋下与患肢 前行,如此重心支持面积增加,从而增强了稳定性。在行走时 保持患肢外展,可纠正和防止成角加大,这是由于股内收肌群 合力较股外展肌群合力大,且止点多位于股骨下段或其远侧, 而臀中肌、臀小肌(属外展肌)止点位于骨折线近端外侧(大转 子),且股骨外侧属张力侧,因此股骨中上段骨折有一向外成 角倾向。为保持身体平衡,股外侧肌群主动收缩,纠正成角, 保持术后骨折端对线稳定。此外,将拐杖置于健侧还有避免 妨碍患肢外展的作用。 3.2.2置患侧(去健侧)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无明显向外 成角者。 3.2.3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为下肢骨折特殊类型,其单 拐使用方法可因骨折类型、术式、内固定物等的不同而不尽相 同。时下老年患者以换髋治疗居多,若先去患侧拐,行走时患 髋抬高,重力作用于患肢致其有内收倾向,易脱位。因此原则 上应先去健侧拐。 4注意事项 ①患者因长期卧床或其他原因致上肢肌力下降,需先进 行上肢肌力锻炼,进行患侧下肢部分负重练习,至少需3级以 上肌力,完全负重则需4级以上。因此在患者拄双拐下地前 应首先指导其进行少量增强四肢肌力的训练。②行走时患肢 不能悬空,足底要放平,不要脚尖着地,以免致远折端受力引 起旋转或成角移位。③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开始练习 只可步行,并有护士在旁指导与保护。先练习平地行走,熟练 后再过渡到上下台阶。上台阶时健侧下肢先上,患肢后上,最
5弃拐时机
重面积小、重心偏高(相当于骶2水平),所以身体的稳定性较 差,而人体的平衡受到破坏后,更加重了这种不稳定性。拐杖 作为助行器中的一种,不仅有减轻疼痛、维持平衡及助行的作 用,而且可增加承重面积,降低重心,使重心落点接近承重面 中心,增加身体的稳定性。此外,还不能忽视拐杖在对患者的 心理保护、依托、信任感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拐杖的选择应 根据患者需要、负重量的大小、平衡情况及上肢功能而定。因 此,作为医务工作者还应从康复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综合考 虑拐杖对骨折愈合康复的影响,否则会导致以偏概全,对患者 发出错误指导,延缓患者的康复。 [ 参考
万方数据
3拐杖的应用
3.1双拐的应用一般骨折、脱位、骨关节疾病恢复期即骨 痂形成期,患者开始练习下地时均用双拐,原则为患肢不负重 或轻负重行走。由于增加了两点身体与地面的接触,使身体 稳定性增加。拐杖用力应是上肢及腋窝各承担一定体质量为 宜,但以利用臂力支撑为主,避免腋部受力过大使臂丛神经受 压,或擦伤腋部皮肤并有悬空感。扶拐站立时,患者要抬头、 前视、挺胸、收腹,保持身体挺直,使身体重心保持在两拐与双
・325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tionM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5 Dec,14(24)
下肢骨折患者拐杖的选择与应用
王 华1,彭
震2
(1.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
[1]王天龙.浅谈便秘施治[J].陕西中医,1999,20(4):172—173 [2]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59
[收稿日期]2005—03—24
辨证分型手法治疗落枕60例
梁 力,丁 柱
(解放军第421医院,广东广州510318)
[关键词】辨证分型;手法;落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5)24—3257—02 扳、牵引活动,一般坐位斜扳较难作用到下位颈椎,俯卧斜扳 则作用较全面[2],操作时间10~15 min。风寒阻滞型侧重弹 拨、按揉颈部肌肉和穴位,手法强度中等,操作时间20~30 min,以达到温经通络、宣散寒邪的目的,并嘱患者避风寒。郁 而化热型颈部手法宜轻,主要侧重按揉天宗、肩井、益池、列 缺、合谷,配合颈部适度被动牵引活动,以达到解郁散热、调和 阴阳目的,操作时间15~20min。
[关键词] 下肢骨折;拐杖;选择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5)24—3256—02 下肢合理负重范围内。如果为股骨中上段骨折,患肢保持外 展30。;若为股骨下段或小腿骨折,患肢保持中立位。 应用拐杖后的步态形式有①慢行步态。开始下地患肢完 全不负重时先练习此种步态:右拐一左拐一患肢一健肢。② 有木制、竹制、金属制,临床首选铝合金制 四点步态。此种步态最简单,随时有三点着地,患者下肢不能 负重时可采用此法,行走步态是:右拐一左足一左拐一右足。 ③三点步态。双拐、患肢一健肢,常被应用于双足不能或只能 部分负重时。④两点步态。右拐左足一左拐右足,行走速度 快且安全,因为同时只有两点在支撑身体。 3.2单拐的应用 在临床愈合期后,当患肢关节活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