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赴美申请心理学全记录——张扬

赴美申请心理学全记录——张扬

赴美申请心理学全记录从有出国读心理学的这个想法,到现在一条腿迈进美国研究生院,一路走来感慨万千,目前的结局虽并不是值得欢喜,但至少可以觉得:这近两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小步。

从单打独斗,再到各路朋友零星地支招指点,最后是老师们的鼎力支持,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开拓这么一条相对艰难的道路。

我将以时间顺序,回忆这近两年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总结经验教训,希望对后来人能有所帮助,也希望今后我院打算出国的老师和同学们能一路顺利。

2008年6月以前出国对我来说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一方面我对别人出国的选择不屑一顾:因为之前很多人,因为高考不顺利,或是种种原因在国内混不下去了,于是选择了出国。

然后总给人这么一种印象:在国内一本都上不了的学生,出国就成了牛人。

好像只有成绩差的有钱人才会选择这么一条路。

随着自己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奔赴美利坚,我逐渐感到困惑:他们宁可耽误两年(上完大二后转学到美国重新读本科),也坚定要出去。

难道说国内的教授水平不够高吗?难道说国内图书馆的书供不起这些“佛”吗?难道学英语就那么重要吗——出国的人,往往要翘课去全力准备托福、雅思、GRE或GMAT这些考试。

我热爱我的专业,我热爱心理学的课堂,我也对我选的课程十分热爱,我一直觉得放弃掉这些好老师的课,是对大学资源严重的浪费。

所以我从未翘过课,自然,我也从未在英语上很牛过。

每次到期末考试,另外几个优秀的女生总会在英语课成绩上高我不少。

现在看来,当时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足也是没有选择出国的原因之一。

我是有些恐惧罢了。

04级学长学姐的去向,也常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翟成蹊保研保到中科院心理所了!类似这样的消息往往让我内心振奋——总觉得保研,尤其是保到北大或心理所这样的地方,是对我校一个本科生最高的肯定。

我之前一直按照这么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也定了很多计划和目标,到08年6月左右的时候,我几乎已经成这么一个型:一年多后的保研没有问题。

可后来在定老师课上一个神秘人物的出现,头一次动摇了我的看法。

定老师说刚才那个学姐非常的牛,她已经被美国明尼苏达双城大学录取了,教育测量专业,托福考了113分。

从那天起我从价值观上就发生了改变:因为我知道美国的心理学是世界最好的,而且我也才知道,原来华师这个小地方也是有人有出国眼界的。

但我依然有很大的疑惑:我们拼死拼活在大学里都学了英语,那出去以后其实什么也不会,还要每天半夜学到三点跟别人补专业课上差距,还面临着文化上的差距和冲突,为什么要拼死拼活落这么一个下场呢?我只是羡慕那些天生或从中学起英语就好的人,因为他们就可以一边学好专业课,一边顺利地出国深造。

多好啊。

2008年7月~8月整个暑假,我在北京,朋友们或多或少都在讨论出国的话题。

我也常常参与其中,并把我之前的自以为有理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终于在一次跟一个老朋友的聊天中,我被彻底击败了。

他大我一级,在清华读电机工程及自动化,当时正在筹划出国事宜。

我就说,你在清华过那么好,毕业后直接工作多好,何必还要拼死拼活学英语,再出去每天3点钟才能睡觉受那个罪呢?他马上接了一句:不然怎么能提高呢?是,拼死拼活出去以后,我们依然还要过更苦的日子,可正是这些苦难的砺炼,才让出国后的人们变得更强。

成为强者,当然要付出代价。

这番话刺痛了我的心灵深处,自从高考不顺到了华师以后。

我逐渐变得保守懦弱,确实,不敢再去挑战那些看起来有难度的事情,而只是沾沾自喜自己在本校群体中做一个“鸡头”,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目标。

也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保研北大,然后过悠闲的生活。

每当需要付出辛苦和代价的时候,我就退缩。

听了他这一番话,我明白,确实,缩下去不是个事。

终有一天,我会无路可退。

唯有前进,唯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才是我唯一的出路。

于是当时我放弃了保研北大这条路,开始准备出国。

我知道,我那个时候改变想法,已经有点儿晚,朋友们多多少少已经考过几次托福,也有考过GRE的,在那个时候,应该去跟教授“套磁”了。

而我那个时候,还对出国几乎一无所知。

我该干什么?我应该怎样提升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刚刚开始。

朋友说:“出国无非是考试、申请和签证。

申请和签证的事放在大四,大三你就准备考试吧。

”出美国,就要经历托福和GRE。

GRE是什么?就是那个被同学和老师妖魔化了的考试。

就是在各种课堂上被老师说成单词涉及到你这辈子从来没见过的野生动物,各种神话故事和宗教色彩浓厚的考试。

就是那个“God Read English”——给上帝看的英语。

我之前的基础是什么?高考英语119,四级503,六级499。

就凭我这个水平,去考GRE?但我知道,如果不去考,那我永远还是这个水平。

无论前面多少艰难险阻,我要开这个头,我也要坚决走下去。

2008年9~12月报好了09年6月6号的GRE,作文安排在08年12月19号。

其实收到作文考试时间通知时,我已然是有些吓得不知所措——因为那封邮件里除了考试时间地点,其余黑压压一篇英文看着我直眼晕。

正如同学所说:“从今以后你不光是要学英语,更多的是要用英语了。

”这头三个月也就是我的GRE破冰之旅。

买一本传说中的“红宝书”,先上网查该怎么背单词,因为我知道,如果按照以前的方法背,我一定会停在A或是C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后来我看到一个很有道理的说法,重复,不断重复,耳朵里听着单词的录音,然后按照录音的节奏,一个单词四五秒快速浏览记忆,有事没事就看,听,背,整本书一遍一遍地翻着过,等翻到40遍,什么人都可以搞定。

不说这个方法多么有效,至少,对我来说,我可以坚持学下去。

我就开始了背红宝书,课间、课下、睡觉前。

现在想想,当时最大的困难绝不在于背单词本身,而是与别人的比较。

同一时间别人在干什么?不少人嚷嚷着说要考研,拿着本政治或是英语书有事没事地翻着看看,但其实想不看就不看了,该睡觉睡觉,该看电影看电影,该玩游戏玩游戏。

看到别人在玩,心里着实痒痒得很。

可又有什么办法,在这个时候,我确实是孤身一人。

心里总是想着这么一句:“今天你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明天你就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背了十几遍单词,我不禁感慨:曾经大学里所有用来背单词的时间,怕是也就有百十来个小时,而GRE单词录音转一圈就是10个小时,十几遍下来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花了比前两年还多的时间用来看单词,而且还是如此大密度地看,不带一点儿偷工减料。

之后又花了一个多月准备作文。

还是从零开始,曾经写四六级作文半小时写150字就觉得很得意。

现在要我45分钟写500多字,还要有逻辑有深度,如何实现?学啊,买书,看,作文该怎么写。

看到的就是眼花缭乱的所谓“美文”。

看了几篇我就知道,这是我学不来的。

因为我从来无法说想到一句话就用流利美丽的英文来把它写出来。

怎么办?那就自己来分析吧。

先用中文搭结构,再学别人的例子和句型,一点儿点儿磨。

头一篇500字的文章写了2个多小时,要多费劲有多费劲,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但毕竟也是篇500字的。

然后再看别人写的,慢慢改,改完了再写。

到最后45分钟可以写550字。

虽然我知道我写的东西远没达到有逻辑、有深度,但决不至于害怕作文,或是在作文上吃亏。

(最后作文考3.5,刚好是中国考生普遍得分)2009年1月~2月进入2009年,我又生出了几分恐慌。

因为我知道按计划这一年注定不平静。

3月份开始上GRE的课,6月份的GRE,7月到8月托福的课,9月份和12月份两次托福,开学后两个月的实习,以及10月~12月的申请。

这样安排的前提还是一切都顺利。

于是我明白那个寒假便是我最后一个还可以跟同学朋友到处玩玩的寒假——即便是这样,每天还是两三个小时的红宝单词。

然后在朋友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去美国大学的网站上一探究竟。

还是满眼的恐慌——基本没多少认识的。

不过周院长说的很对,对于满眼的英文,第一次头痛,第二次头麻,第三次就什么也不怕了。

忍住当时的麻木感,浏览国外大学的心理学院网站,和他们招生的要求。

才发现,原来心理学有这么多的研究方向。

也才发现,原来心理学是美国超级热门的专业,一般学校每年都有好几百号人报考去争取那不超过30个的名额。

超过十五比一的录取率。

偶尔我也上上太傻、寄托这些留学论坛。

各种考试经验,申请经验等等等等,眼花缭乱。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赴美留学的学生,都是要申请理工科,尤其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机械、电机、能源等学科。

申请心理学的人少之又少,讨论的人也少。

于是要明白,很多理工科的申请经验在心理学申请上是行不通的。

好比有人报:211小本,GRE1300,托福102,GPA3.4,无牛推,无研究经历,就申请到了芝加哥、德州奥斯丁这样的牛校的半奖或全奖。

然后哇啦哇啦一大堆我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什么,怎么跟教授套磁之类的。

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的物理、化学的某些专业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械、能源、电机等专业是美国的冷门学科,基本上就是亚洲人在竞争。

心理学则大不一样,首先中国的心理学与美国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很多方向落后二三十年,你从课本上学到的内容,可能是某个教授三十年前的一个Idea 或是经典实验。

其次心理学在美国是大热门专业,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一群亚洲的考试机器,而是美国加拿大那边的大批真正的爱好心理学的学生。

2009年3月~6月想赴美读研究生,在本科或硕士阶段没有研究经历是几乎不可能的。

至少从网申的表格上来看,你能有三五行研究经历,总比空着好。

如果能发表文章,那会很大程度增加录取的几率,不过这里这个文章,指美国教授能看懂并认可的文章,也就是APA和APS旗下的那些期刊。

如果你有幸能够参加这样的大牛教授的研究,并在第二、三作者带上你的名字,那当然是锦上添花。

不过没有文章完全没有关系,因为美国的教授也明白,本科发APA可能性不大。

至于中文的,即便是《心理学报》这样的国内顶级刊物,在老美眼中也就是个摘要,没必要费那个劲,费那个钱。

不过你只要做过研究,就要在你的文书和网申表格中体现出来。

要让教授知道,我在本科或是研究生阶段有很多时间花在科研上。

没有公开发表,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做。

于是当时我便自告奋勇去申请加入了正在招新人的脑与认知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高闯博士。

高老师很乐意带学生,也具备发表国际刊物的水准,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

也为后来的申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睡眠和视觉都是当今认知心理学的重大课题,我看了文献、做了实验、参加了研究生的讨论,我便对相关领域的一些课题有所了解——毕竟到将来申请的时候,我们不能拿着课本上的经典实验跟教授去交流,因为没有教授还停留在经典实验。

他们每个人都有进行了十几年甚至三十多年的针对某个方向的研究。

你懂不懂,究竟懂多少,跟他是否匹配,三言两语人家就可以了解得清清楚楚。

而美国大学录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匹配,否则飞上天的成绩也没有人要。

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在本科阶段参与研究项目的原因——你可以做不出来,你可以想不到,但你一定多少要懂点儿,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能让教授信服你这个人能跟他做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