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

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版块一:通讯报道教学【课时目标】分析通讯报道的立场与倾向性,分析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核心任务】抓住典型事件,把握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精神。

【课时】3课时【预习作业】1.阅读第4课三篇文章。

2.查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资料。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

h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事迹。

活动二:梳理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1)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用上述方法,自行梳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活动三:关注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从《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找出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思考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使人物活生生地“立”在读者面前的?例如:“袁隆平眯起双眼……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中运用“跨、迈、蹲、翻、挽”等一系列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又如“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段话刻画出袁隆平观察心情之迫切,“屏气静神”“激动”的神情细节体现出他在有所发现之后的欣喜之情。

还有袁隆平谈梦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袁隆平的崇高品质,以及他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无私精神。

(2)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中任选一篇,赏析其中的细节描写。

活动四:总结归纳。

小结:归纳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

例如:一般篇幅较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全文。

通过典型材料,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

记述新闻事实时,常会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1.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

小组合作,从报道角度、新闻价值、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发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

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4课第5、6题。

版块二:新闻评论教学【课时目标】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核心任务】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预习作业】1.阅读第5课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5课第1、2题。

【学习过程】活动一:梳理文章思路。

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第1段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高技术企业的需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的看法,点出这篇新闻评论探讨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话题。

之后的三段对“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了深入、拓展的探讨。

第2段先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第3段主要是辩证分析,廓清了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偏见误解,在反驳错误认识中对比立论,以对坚守工匠精神意义、作用的认识深化议论,重点阐明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4段进步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与工匠精神的对比,批评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倡导“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是该篇新闻评论的主旨所在。

第5段是这篇新闻评论的总结,进步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最后以“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辩证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论述全面而深化。

活动二: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

新闻评论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

新闻评论选择评论的角度一般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倾向性,依托新闻事实作出价值判断,这种倾向性往往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二是引导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以表彰先进,针砭时弊,明辨是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三是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评论选择的角度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阐释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政治意义。

活动三:比较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

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作品,但在表达观点的方法上却各不相同。

比较本文和第4课中的一篇文章,探究两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示例1】新闻评论结合现实,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人物通讯常常在记述新闻事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文是新闻评论,议论是主要的表达手法。

作者开篇写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企业的追求,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在当前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接着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对现时代的作用,最后呼吁大家追求工匠精神,打造美好的新时代。

《“探界者”钟扬》是人物通讯,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手法,讲述科学家钟扬的故事。

作者首先选取“献身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几个典型事件表达自己的敬佩和赞美,同时在叙述和细节刻画中,或穿插议论性语句如“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或使用态度明显的字词如“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中的“却”,表达了对钟扬精神的无限钦佩。

【答案示例2】人物通讯主要着力于对人物的刻画,因此在表达观点时往往通过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看法,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就通过叙写张秉贵周到服务群众,认真提升业务能力等事件,塑造了“一团火”精神。

人物通讯还会通过借用第三方评论的方式来凸显人物品质,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引用了全国群众的来信赞扬张秉贵的“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

新闻评论是议论文性文体,作者往往直接在文章中表达观点,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结尾处明确提出了“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观点明晰,同时又能和时代紧密联系,从企业发展、国家精神等角度作了更深的阐述。

【课后作业】1.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5课第6题。

2. 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版块三:古代诗歌教学【课时目标】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核心任务】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预习作业】1.熟读第6课。

2.查阅《诗经》和苏辙的相关资料。

3.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6课第1题。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把握诗歌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首诗歌中所呈现的劳动场面。

活动二:通过重点字词,赏析两首诗歌。

以《芣苢》中的动词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舞”字为重点,进行赏析。

示例:全诗主要通过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来展现劳动场面的不断变化,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体现轻松欢乐的氛围。

“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

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恰描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

整个劳动过程描绘自然流畅,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却可以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感受到劳动者的欢快心情。

“舞”既可以理解为天气晴朗后,邻居高兴得手舞足蹈;也可以理解为天气转晴,邻居忙着挥舞锄头进行劳作。

整联将连日阴雨耽搁农事的焦急和天气转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进行对比,突出久雨忽晴的欣喜以及抢收场面的热火朝天,非常富有表现力。

活动三:比较阅读。

《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都描写了劳动场面,富有生活气息。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

内容上:《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妇女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除了表现天气晴朗宜事农桑的喜悦外,还写出读书人亲自劳作的辛苦。

除此之外,尾联表达了作者对于操劳农事后仍然赋诗写作的外孙的怜爱之情,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形式上:《芣苢》句式整齐,节奏轻快,自然地流露出了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又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同时,重章叠句的巧妙使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加强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以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乐。

同时,本诗对仗工整,自然率真,充满趣味。

【课后作业】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