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门第一节主要特征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到陆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
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真正的陆栖动物。
登陆成功要解决的问题:呼吸、承重、保水。
节肢动物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克服了以上问题。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异律分节: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结构和机能互不相同。
(顶节和尾节不是真正的体节)身体分部是异律分节的高度发展,由相同功能的体节愈合而成。
各部的功能:头部——感觉、摄食胸部——支持、运动腹部——代谢、生殖分部的类型:头、胸、腹——昆虫纲头胸部、腹部——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头、躯干部——多足纲、有爪纲二.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解决保水和承重)外骨骼:指覆盖在节肢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坚硬的外壳。
具有防止水分蒸发、支持、保护内脏,供肌肉附着和协调运动的机能。
体壁:包括表皮、单层上皮细胞和基膜。
表皮(形成外骨骼):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由上表皮和原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组成,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和蛋白质。
外骨骼按体节形成分离的骨片,骨片间通过节间膜相连。
每1体节通常包被4块骨片:背板、腹板和2块侧板。
矛盾和适应: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通过蜕皮解决),限制运动(形成骨片和关节解决)蜕皮受激素的控制。
通常由1对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调节,如昆虫的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三.附肢分节附肢与体壁相连处有关节,附肢本身也有关节相连接。
这种附肢称节肢由原肢和端肢组成,原肢和端肢各有内、外肢,端肢附着在原肢的内肢上附肢的2种类型:双枝型:较原始,由原肢、内肢和外肢构成,是甲壳动物的典型附肢。
单枝型:由双枝型的端肢外枝退化演变而来,如虾的步足。
附肢高度特化,有支持、运动、感觉、摄食、咀嚼、进攻、防御、呼吸、生殖等功能。
代表动物的附肢:蝗虫的附肢:触角、大颚、小颚、下唇、足、产卵器、交配器、尾须虾的附肢:触角、口肢、颚足、步足、游泳足四.肌肉系统的特点为横纹肌,肌纤维成肌肉束着生在外骨骼上,与骨骼共同作用,增强了运动机能。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
每体节有躯干肌和附肢肌2种。
五.血体腔和循环系统1、体腔为混合体腔,由次生体腔与原体腔合并而成,内充满血液,故又称血腔。
由背隔膜和腹隔膜分成背窦、围脏窦和腹窦3部分。
2、心脏由背血管演变而成,形成一系列心室,每心室有心孔、瓣膜、翼肌。
3、开管式循环:血液从心孔→心脏→动脉→血腔—器官组织—心孔功能为传送营养和代谢物、激素开管式循环对节肢动物具有保护意义(压力较低,附肢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
六.呼吸系统水生种类以鳃或书鳃呼吸(向外突起形成,血管发达,血液含呼吸色素)陆生种类以气管或书肺呼吸(内陷形成,血管不发达)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七.排泄器官:1. 马氏管:陆生种类具有,来源于外胚层,着生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开口于消化管,末端封闭。
从血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送入后肠,然后排出体外。
兼有排泄和回收水分的功能。
2.下颚腺、触角腺(绿腺)为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是残存的后肾管,有排泄孔通体外。
3. 基节腺为珠形纲的排泄器官,管状,开口在步足基节上。
八.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已明显愈合,形成脑(3对神经节愈合)、咽下神经节(3对神经节愈合)及腹神经链。
感官:触觉器、视觉器、化感器(嗅觉、味觉)视觉器:单眼、复眼(能成像)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坚实的外骨骼、异律分节、复杂的气管系统、多态现象、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身体微小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类群三叶虫亚门:三叶虫纲(Trilobita):为海洋动物,多为底栖。
全部为化石种(古生代)。
体长一般3-10cm,扁平椭圆形。
背壳分为中轴叶和2肋叶3部分。
体分头部、胸部、尾部,附肢双肢型。
变态发育。
甲壳亚门:体常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甲发达;有2对触角,1对上颚和2对下颚;附肢较多,双肢型;用鳃呼吸,绿腺排泄。
代表动物——日本沼虾㈠外形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共20体节。
1.头胸部:6+8节,2.腹部:6节+1尾节3.附肢:共19对头部5对(第1触角、第2触角、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胸部8对(3对颚足、5对步足)腹部6对(5对游泳肢、1对尾肢)㈡消化系统1.消化管:前肠(口、食道、胃—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后肠、肛门2.主要消化腺是肝胰脏3.以大颚和小颚、颚足作为口器(三)呼吸与循环呼吸——羽状鳃开管式循环,具混合体腔,血窦。
血液→心脏→动脉→血窦→鳃→围心窦→心孔→心脏(四)排泄器官:触角腺(绿腺),开口于第2触角基部,排泄和调节血液离子平衡(五)神经系统:链式神经系统(脑、围咽神经、食道下神经节、腹神经链)(六)生殖和发育:雌雄异体。
性腺位于消化道背面心脏腹面。
雄性生殖孔开口于第5步足基部;雄虾的第二对游泳足称雄性附肢。
有交配器。
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3步足基部。
变态发育,具蚤状幼体,经多次蜕皮。
甲壳亚门的重要类群为节肢动物第三大纲,约65000种以上。
主要类群有:鳃足纲:蚤状蚤、卤虫颚足纲:剑水蚤、藤壶、龟足、蟹奴软甲纲:等足目海蟑螂端足目蚤状钩虾磷虾目磷虾口足目琵琶虾(虾蛄)十足目游泳亚目虾类爬行亚目龙虾、寄居蟹、蟹类螯肢亚门: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无触角,第1对附肢为螯肢,第2对附肢称须肢,具4对步足。
重要类群:肢口纲和蛛形纲肢口纲:体分头胸部、腹部和尾剑。
头胸部有6对附肢,1对螯肢和5对步足,辐射排列于口的周围。
雄性第2对末端呈钩状,用书鳃呼吸。
生活于浅海,血液中含呼吸色素血蓝蛋白及鲎素;幼体像三叶虫的幼体。
蛛形纲:已知有80,000多种。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分节不明显,头胸部有6对附肢(螯肢、须肢、4对步足)。
肉食性,分泌消化液把食物消化后吸入;用书肺和气管呼吸;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和马氏管;神经系统很集中。
蝎目:陆生用书肺呼吸,肉食性,头胸部短小,螯肢小,须肢强大,末端钳状,为捕食器管;后腹狭长,可向背面弯曲,末端具毒刺。
蜘蛛目:具纺绩器:由腹部的2-3对纺绩突与体内的丝腺组成。
是蜘蛛动物目特有的结构。
能结网捕食。
常见种类:大腹园蛛、蝇虎、壁钱等。
蜱螨目:头胸部和腹部合为一体。
多足亚门:体分头部和躯干部。
头部具1对触角,2对大颚,1-2对小颚;躯干部多节,每体节1对同型步足。
用气管呼吸;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唇足纲:第1对步足末端为毒爪,蜈蚣倍足纲:除2-4节,其他每体节由胚胎期的2个体节合成,各有2对足,马陆六足亚门:内颚纲、昆虫纲昆虫纲:体分头、胸、腹三部。
胸部一般有3对附肢和2对翅。
腹部附肢在成体几乎完全退化。
昆虫纲种类繁多,有100万种以上。
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幼体生殖、两性生殖代表动物——棉蝗(一)外形1. 体分头、胸、腹3部分2. 头部具1对触角,1对复眼,3只单眼,咀嚼式口器(上颚、下颚、下唇为附肢)3. 胸部分前、中、后胸;具2对翅,3对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单枝型附肢4. 腹部有听器鼓膜器(1对),气孔(8对),雌性具产卵器,雄性具交配器。
(二)消化系统分化复杂,后肠具直肠垫,能回收水分。
消化管:前肠:口、咽、食道、嗉囊、前胃即砂囊;中肠:胃和胃盲囊,胃盲囊位于前肠和中肠交界处;后肠:回肠、结肠、直肠(肠壁加厚,形成6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肛门;消化腺:1对唾液腺、肠腺(三)呼吸系统——气门+气管+气囊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解决陆地呼吸)气管是多数陆生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是体壁内陷形成,体表的开孔为气门,可关闭,防止水分蒸发。
气管分枝布满全身,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
可直接把氧气供给组织并从组织排放CO2,是动物界最高效的呼吸器官。
气门→气管(气囊)→微气管→细胞组织间(四)循环系统:具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
开管式循环。
只运输营养和代谢产物,无传递O2和CO2的功能。
(五)排泄器官:马氏管,细长的盲管,位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开口于后肠。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脑、食道下神经节、腹神经索脑:前脑→视叶,最发达,发出神经到单眼和复眼中脑→触叶。
发出神经至触角后脑→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发出神经至口器腹神经链(8个神经节)感觉器官:触觉和嗅觉:触角和毛状感觉器味觉:小颚须和下唇须视觉:单眼和复眼(成像)听觉:鼓膜器(腹部)(七)生殖系统雌性:卵巢、输卵管、阴道(总输卵管)、受精囊、附腺雄性:精巢、输精管、射精管、精荚囊、阴茎、附腺变态发育(渐变态):卵→若虫→成虫昆虫纲分目依据一.触角结构:梗节、柄节、鞭节(多节)类型:丝状、念珠状、球杆状、羽状、芒状、刚毛状等。
二.口器结构:上唇、舌、上颚、下颚、下唇类型:因食性不同而异,咀嚼型和吸食型取食固体食物——咀嚼式口器(蝗虫)取食液体食物:刺吸式(物体内部液体。
如蝉、蚊),虹吸式(物体表面液体,如蛾、蝶),舐吸式(蝇)取食固体、液体食物:嚼吸式(蜜蜂)三.足1.结构:基、转、腿、胫、跗、前跗节(中垫、爪)2.类型:步行足:蝗虫前、中足跳跃足:蝗虫后足开掘足:蝼蛄前足(掘土)游泳足:龙虱中、后足携粉足:蜜蜂后足捕捉足:螳螂前足攀援足:虱四.翅:中、后胸各1对,一般为膜翅,司飞行有些种类前翅加厚:复翅(蝗虫)、鞘翅(甲虫)、半鞘翅(椿象)有些种类两翅有被覆物:鳞翅(蛾蝶)五.变态:昆虫的胚后发育要经历躯体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此种变化称为变态。
变态类型:无变态:卵→幼虫→成虫(衣鱼)不全变态:渐变态:卵→若虫→成虫(蝗虫、蜚蠊)半变态:卵→稚虫→成虫(蜻蜓、蜉蝣)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蛾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