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在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召开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五省区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在双方签订平安边界建设协议的基础上,五省区进一步交流平安边界建设经验,建立健全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界线管理部门应有的贡献。
在此,我代表云南省民政厅党组、厅领导和全省民政工作者,向热忱关心云南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民政部国家勘界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积极支持云南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毗邻省区民政部门、向具体指导云南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省综治办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此次会议召开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云南省平安边界建设基本情况。
一、我省行政区域界线的基本情况(一)我省行政区域界线基本现状我省省界总长3984.4公里,其中:与西藏自治区接壤386公里,与四川省接壤1950.138公里,与贵州省接壤1007.22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641公里。
省内16个州(市)间县级界线118条全长7304公里;州市辖区内县级界线212条全长14026公里。
全省省、州(市)、县3级行政区域界线共计25314公里,以界线两侧各5公里范围计,界线地区面积共25.314万平方公里,占我省国土面积比例为64.3%。
(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情况2002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明确了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的法律地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维护行政区域界线的责任以及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并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相继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和《云南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我省全面开展以界线联合检查和建立行政区域联合检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界限管理,我厅下发了《关于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我省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的工作程序、内容和成果,并于2003年组织全省开展省、县两级级首轮界线联检工作。
七年来的界线联检工作,全省各地按计划完成了4条总长3984.4公里省级界线第一轮联检工作任务、118条总长7304公里州市间县级界线、212条总长14026公里州市内县界联检任务。
2008年相继开展了第二轮界线联检工作,并通过联检的契机,毗邻地区相互制定了保稳定、促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睦邻友好公约,为探索平安边界建设作出了有益偿试。
二、我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情况平安边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平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及时妥善化解边界矛盾、消除纠纷隐患、巩固勘界成果、促进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07年,我厅根据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意见》要求,向各州市下发了《云南省民政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意见的通知》,全面部署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同时在曲靖市所辖县区开展平安边界建设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2008年在全省各地全面启动了平安边界建设活动,并提出了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平安边界建设的目标任务。
截止今年11月份,省际间桂滇线、黔滇线、川滇线和滇藏线4条界线签订了平安边界协议;省际间有5个州市30余个县分别与四川、贵州、西藏、广西四省区接边地州、市开展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我省省际间平安边界建设以及我省水富县与四川省宜宾县平安边界建设做法受到了国勘办肯定;省内有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328条县级界线开展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占我省县级界线总数330条的99%。
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省综治办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平安边界建设对“平安云南”、“和谐云南”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并就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我们的主要工作情况是:(一)提高认识,统筹安排,扎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
在党中央反复强调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新形势下,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民政部门的新任务。
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确定各级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订了工作推进工作具体措施,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得到了健康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如楚雄州和玉溪市于2008年3月联合成立了由双方人民政府分管副州市长任组长的领导班子,协调、研究、解决界线联检和平安边界建设中的问题,界线毗邻双方县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共同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
曲靖市在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试点的基础上,统筹安排部署,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全面开展了市内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平安建设工作,制定了《创建平安边界考核办法》和《创建平安边界协作协议》参考样本,并与《创建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和《界桩管理委托书》等规范性文件,做到了统一要求,整体推进,为层层扎实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及时指导、认真宣传,使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是民政部门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
省民政厅作为全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总指挥”,一是认真领会10部委的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及时转发了综治办和民政部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通知,并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工方法,做到指导基层开展工作不走样。
二是认真学习省外和其他行业平安创建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厅领导和相关处室同志利用到省外开会的机会向省外同行学习,另一方面也向省内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出行”等创建活动的部门取经,做到及时将省外和其他部门好的经验向基层传递。
如去年我们参加郑州会议回来后,及时将在会议上领会的精神和河南省好的做法向各级民政部门传达,为我省高标准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提供了借鉴作用;三是主动向省综治办汇报平安边界建设进展情况,及时获得省综治办对平安边界建设的有力指导。
平安边界建设作为平安云南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一直受到了省综治办的高度重视,省综治办胡主任和其他领导多次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不仅在业务上进行具体指导,还将平安边界建设纳入了全省综治考核范围,为平安边界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此外,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让社会了解平安边界建设,支持平安边界建设,有效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建章立制,上下联动,共创平安边界。
建章立制是关键,上下联动是基础。
我省各地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并着力推动最基层对平安边界的认可和支持,努力促进毗邻村委会甚至村民小组睦邻友好,积极探索州(市)、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五级联动的平安边界建设模式,倡导毗邻双方州(市)、县(市、区)、乡镇共同研究制定《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平安边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共建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以及形成《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联席会议制度》、《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情况通报制度》和《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协调处理制度》和《边界地区定期走访制度》等平安边界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毗邻村委会、村民小组签订《共建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
目前,已签订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平安边界建设各类文本1167份。
三、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影响边界附近地区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行政区域界线虽经全面勘定,但有大量的森林、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使用存在跨界开采的问题,这既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影响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方面。
积极妥善化解这些矛盾,是民政部门进行界线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解决跨界资源的管理使用问题是维护边界地区社会长治久安的治本之举。
(二)尚未完全形成平安建设长效工作机制。
全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近三年来,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尚未形成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
很多地区把“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等同于边界线联检工作,没有与其它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影响了界线管理工作效能。
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配合,组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才能及时排查和处理影响边界附近地区社会稳定的隐患和纠纷问题。
(三)政策落实力度不够。
有关部门没有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履行职责;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够,一些基层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对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认识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正常健康开展。
(四)经费保障没有来源。
目前各地的界线管理工作和平安边界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专项工作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另外,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在界线上埋设了许多界桩及标志物,近年来,这些界桩及标志物不同程度的受到损毁,按照《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损毁的界桩及标志物需重新埋设或修缮,但是经费问题难以解决。
(五)人员和技术力量不足。
平安边界建设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但目前很多从事界线管理的工作人员都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
一是专业队伍不专业,我省还有个别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承担着社团、基层政权建设等业务,129个县(市、区)区划地名科仅有极少专门的界线管理工作人员;二是专业人员不专业,全省150多名界线管理工作人员中,很多不掌握图上作业的相关知识,受过相关业务培训的不足1/3;三是多数基层单位缺少必须的器材装备,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