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Management Vision・Intemet fortune・网络财富加的自信乐观。

第四,增加社会福利,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援助制度,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水平,应该举全社会之力。

一方面国家政府要妥善处理好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宜,保证国民晚年的看病就医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和团体也要发光发热,补充建设社会公益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最后,老年人自己也要增加独立性,社区可以发挥老年人社会参与作用,广泛建立互助关爱组织,互相看望,互相帮助,真正实现人群的健康老龄化。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年人的晚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模式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测量评定是为了更好的发现期间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养老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确保老龄社会的顺利过渡,为和谐社会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袁辑辉,张钟汝.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2]谢坚钢.老年人在医疗改革中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10.作者简介:顾玮玮(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田 珊(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摘要】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内容,它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研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目的就在于为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利的企业内部制度条件与外部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以促进我国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产权;预期;障碍;构建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按照诸生产要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形成不同的模式。

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形成了一些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几种:(1)技术推进模式。

这一理论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产生垢,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开展的根本动因。

通过技术创新,让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并因创新的成功,而使这些成果转化为全新产品,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

(2)市场拉引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自市场需求,具体讲就是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它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这样市场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3)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综合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二者的配合与协调,认为企业既要寻找技术上的可能性,即技术支持,又要确定市场机会的存在与否,即市场需求支持,技术创新活动是在这两方面的支持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4)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

这一模式是英国经济学家道西提出来的,他认为,根本性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

这一观念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就固化为某条技术轨道;一旦形成技术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就会有持续的创新涌现。

(5)N——R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是日本学者希腾优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Need)和社会资源间(Resourses)的矛盾或“瓶颈”。

N——R关系模式和市场拉引模式类似,都是从社会需求入手,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适应。

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因素1.产权制度安排—技术创新原动力形成的企业基本制度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有效的产权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只有产权受到保护和足够的尊重、能够较好地得以实施,公平、有序的竞争才有可能存在,经济增长才有可能出现。

否则,产权严重残缺,其运行的交易成本无限高,尤其在受到国家严重侵权的情形下,则充分竞争不可能存在,经济效率也必然低下。

自由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的真正有效意义取决于其相关制度安排,特别是政府制度安排。

没有现代政府制度,就没有现代产权制度。

在21世纪理解“政企分开”,不应停留在1980、1990年代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不再干预企业这样的简单角度,而需从更加本质的“自由企业制度”角度来理解,从“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理解。

2.企业产权制度形成的演进—技术创新原动力形成的几种基本形式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政企分开的改革,90年代开始呼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自由企业制度”的理念,并以此改革政府,建立现代政府制度。

没有现代政府制度,就不会有自由企业制度,也不会有现代企业制度,更谈不上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

美国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美国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一条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美国所倡导和维护的自由企业制度。

美国的经济决非由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所统治,而充满无数颇具活力的中小企业。

报告说,1989年美国有1350万个非农业独资业主、180万个合资业主和420万个股份有限公司――总共1950万家公司。

这些公司绝大多数规模小,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其创办正是得益于自由企业制度的法律保障。

3.利益格局安排—技术创新原动力形成的几种基本力量现代产权制度的确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存在着政府间的竞争,制度变迁(包括产权制度变迁)就有可能出现,竞争的加剧将改变产权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并带来一系列的更有效率的新制度安排。

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间的制度将越来越趋同,而现代产权制度会成为胜出的主流制度。

而在中国,随着分权所导致的地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的现代产权运动进程不仅会一直进行下去,并且各地方争夺资源的竞争将会进一步改变中国现有的各项制度安排。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1.企业技术创新预期收益的影响因素产权及产权所产生的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

当然,企业之所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这里首要追求的是创新所带来的垄断利润,这是由企业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由企业产权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再次,要明确创新动力的激励机制。

企业和企业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网络财富・Intemet fortune・Management Vision求的目标就在于创新“纯收益”的最大化。

但是,要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追求创新“纯收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对立一种动力激励机制,以强化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

现在假定,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和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企业人都具有经济行为特征,对面临的各项选择会进行成本收益计算,以达到“纯收益”(收益减成本)的最大化。

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即在于追求创新的“纯收益”最大化(笔者不否定创新主体的其他追求)。

2.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概率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

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创新的初始时期和开发时期,企业投入多产出少,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此收益远远小于成本而为负值。

进入成熟(或称企业化)时期后,由于开始批量生产,创新企业的新产品优势,或采用新技术、新资源降低成本的优势逐步显现,以到收益不仅超出成本,而且超出创新前的收益水平。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由于新产品为他人所摹仿,新技术扩散,新市场被其他企业挤占,创新资源被他人开发,创新企业收益上升到最高限后即逐步下降,创新进入了衰退期,企业创新带来的优势逐渐消失,成本和收益接近部门平均水平。

3.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析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

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到市场实现,其中环节很多,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如开发费用、人才培训、设备更新、市场开拓费用等,因此,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投入的经济活动。

据此,可建立如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5]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预期收益×创新成功概率—技术创新预期成本。

用符号表示为M=∑R E-C,其中M 表示动力(Motivation),R表示收益(Revenue),E表示期望值或成功概率(Expectancy),C表示成本(Cost)。

这一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新纯收益最大化模式”。

从上式可知,创新预期收益、创新成功概率与创新动力成正相关,创新成本与创新动力负相关;∑RE-C之差越大,创新动力越强。

四、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是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主要障碍企业产权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运行状况。

若企业产权清晰,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会有明确的预期,企业会为获取创新收益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企业对技术创新收益就无法形成把握的预期,其创新动力将会弱化。

因此,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制度和保证。

2.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激励不足。

中小企业内部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创新者缺乏足够的激励,创新的奖励未能制度化,无法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许多中小企业受传统思想、平均主义思想的束缚,收入分配制度没能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价值、以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未能从收入分配上体现出来;技术成果、人力资本所应有的产权地位和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还未能体现;这些都不利于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骨干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技术市场的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中小企业基本法,更没有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法律法规。

现行的法律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也不够。

在知识产权、财税、金融等政策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身份”上的歧视未完全消除,在司法实践上存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待遇。

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障碍企业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主要障碍。

尽管绝大部分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但相当一部分企业中仍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政企关系仍然不清。

这种不彻底的产权改革,单一的产权关系,致使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界定不明确,不能为实施创新的企业提供有效激励,更无法保障创新的生产效率,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五、我国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1.企业产权的驱动机制企业与企业人对创新收益的追求首先必须是建立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明确其利益之所在。

为保证和扩展在产权明晰基础上所带来的利益,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人必须要不断创新。

可以说,产权及产权所产生的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

当然,企业之所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这里首要追求的是创新所带来的垄断利润,这是由企业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由企业产权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