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PSS分析报告讲解

SPSS分析报告讲解

目录一、前言 (2)二、背景说明与研究意义 (2)三、工作流程 (3)(一)、问卷调查部分 (3)(二)、SPSS分析部分 (6)四、理论支持 (7)4.1、理论模型一 (8)4.2、理论模型二 (9)4.3、理论模型三 (10)五、统计数据展示 (10)六、统计分析 (11)(一)、列联表分析1 (11)(二)、列联表分析2 (13)(三)、方差分析1 (19)(四)、方差分析2 (21)(五)、方差分析3 (23)(六)、方差分析4 (24)(七)、相关分析1 (25)(八)、相关分析2 (28)(九)、相关分析3 (29)(十)、相关分析4 (31)七、总结与建议 (33)(一)、结论总结 (33)(二)、相关建议 (35)八、附录 (36)一、前言本报告为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课程中的期末报告,本报告核心内容为SPSS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该报告为一般大学生作品,内容为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作业,权威性不作保证,请读者自行斟酌,谢谢!二、背景说明与研究意义宏观上看,计算机是当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现在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重要载体便是计算机,从微观上看,个人计算机素质是工作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提高计算机素质也是人们所追求的。

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素质是各个大学重点进行的教育任务。

因此,本次研究管理学院学生计算机素质课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课题,通过对管理学院三个年级(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对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用到列联表、方差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从而得到一个客观真实的管理学院学生计算机素质状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针对调查得出的结论而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建议。

希望本次报告可为管理学院对未来学生计算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工作流程(一)、问卷调查部分问卷调查的作业流程我们将按照指导老师的授课内容,结合本组查阅的资料与实际情况进行。

问卷调查法采集信息的步骤(一)调查对象:管理学院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样本量:350样本量的确立:n=P(1-P)/(e2/Z2+ P(1-P)/N)其中,样本变异度P:0.5调查结果的精度值e:0.05统计量Z:1.96(置信区间95%)总体个数N:1404(统计自各班级学委)计算得n=301.63,由于需要考虑到误差等因素,最终取值需大于这个理论值,因此,为了方便统计,最终选取的样本量为350样本抽样方式:分层抽样。

由于本次调查的总体中各个样本间无明显排序关系,群与群之间差异大,群内个体之间差异小,故本组采用分层抽样方式,以年级和专业为分层,按比例确立各年级各专业应有的样本量,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最终确立样本量。

抽样汇总表:问卷调查法采集信息的步骤(二)本步骤主要确立此次问卷的调查方式,经小组商议,结合实际情况,本组最终决议为采用委托式现场调查,即将各年级各专业的问卷委托给其班内成员进行现场调查。

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调查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是班内同学发放更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从而相对更认真填写。

问卷调查法采集信息的步骤(三)本步骤为问卷的结构与设计部分。

考虑到本次问卷调查时间有限,为降低难度,本组采用完全结构化的问卷结构,问卷题目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在问卷的设计上,我们遵从指导老师给的建议,首先查阅了相关的理论指导文献等相关资料,阅读后根据资料进行问卷题目的设计。

具体的理论模型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说明。

问卷调查法采集信息的步骤(四)问卷收回的统计与分析部分。

问卷在全数回收后我组首先进行问卷的计数,并剔除空白问卷等无效问卷,而后进行问卷的信息采集。

统计软件我们使用的是EXCEL进行工作辅助。

分析维度上,我们由于在问卷开始设计了两道提问进行年级和专业的问题,因此我们以年级和专业为分析维度。

(二)、SPSS分析部分承接指导老师的课堂指导和课本知识的学习,在小组共同的讨论下,本组最终确立了基于课题的目标与步骤。

SPSS分析步骤(一)基于本次的研究目标和已有的事实数据,本组选择出一部分合适的问题作为分析对象。

这类合适的问题是根据本组的研究课题—管理学院学生计算机素质调查研究确立,根据问卷建立的参考模型,我们以计算机能力作为主要研究的一级指标对象,同时辅助以其它一级指标中的部分合适对象。

以最终在科学的一句下支撑我们的研究目标,力求结论的科学和严谨。

SPSS分析步骤(二)在确立了研究的对象,本组从统计问卷的数据总表中抽调出需要的数据制成原始的分析数据表,考虑到SPSS数据分析的特性,结合课程学习到的知识,本组首先选择了对数据先进行预处理。

在小组讨论和相关知识的查找下,本组确立了以数字代表所有具体属性值信息,以此制成最终的数据总表。

(详细请见统计数据展示部分)SPSS分析步骤(三)在获取了最终的数据总表后,本组开始进行以SPSS软件为核心的数据分析,为保证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本组以教材中的案例步骤为参考,制定了合适本次分析的步骤与选用的分析方法。

(详细请见统计分析部分)四、理论支持本次我组的理论支持上除了指导老师的授课内容部分,还自行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我组此次工作的理论支持。

4.1、理论模型一(信息来源:《中职计算机操作课中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计算机知识:主要为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

如计算机发展过程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系统组成,计算机的常用设备,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和病毒防范意识以及网络相关概念等。

计算机技能:(1)文字录入技能(2)基本操作技能(3)办公软件应用技能(4)网络应用技能(5)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计算机能力:(1)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信息能力(3)创新能力(4)协作能力(5)自主学习能力(6)发布成果能力(7)反思能力计算机态度:(1)计算机学习态度(2)计算机学习兴趣(3)计算机道德意识4.2、理论模型二(信息来源:《计算机专业学生IT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设计》)针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实际设计问卷上不肯能覆盖到该指标体系的所有指标,我们只能选取部分指标应用于本次问卷设计中。

4.3、理论模型三(信息来源:《构建贵州商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本模型的参考意义在于从更高层次的视角去看待本次问卷设计,本次问卷调查主题属于信息素质调查的范畴,因而,参考更高一级的理论模型出发设计问卷有助于体现本次调查问卷的宏观科学性。

五、统计数据展示承接前面提到的数据处理,我们将年级专业选择项等属性预处理转化为数字,方便理解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的总表如图所示:年级:1代表10级,2代表11级,3代表12级;专业:1代表公管与社保,2代表人力,3代表信管,4代表财管;选择项:1代表A,2代表B,3代表C,4代表D,5代表E,6代表F。

由此形成的数据总表便是我们对接下要进行各类分析方法的对象。

六、统计分析(一)、列联表分析11、操作步骤进入数据文件,选择“分析”|“描述统计”|“交叉表”命令,在对话框左侧选择“专业”进入“行”列表框。

在左侧对话框选择“年级”进入“列”列表框。

因为没有其它变量参与列联表分析,所以我们没有层控制变量。

然后,单击“交叉表”对话框右侧的“单元格”按钮,选中“观察值”复选框,在“百分比”选项组中选中“行”、“列”、“总计”复选框。

如下图所示:2、结果分析(1)、数据信息如表3.1.1所示,样本数为340,没有缺失值。

表3.1.1(2)、列联表分析如表6.1.2所示,参与调查的有三个年级,4个专业的学生,其中公管社保专业的学生有70人(占总数20.6%),人力专业的学生有137人(占总数的40.3%),信管专业的学生有74人(占总数的21.8%),财管专业有59人(占总数的17.4%)。

年级方面,2010级有98人(占总数28.8%),2011级有136人(占总数40.0%),2012级有106人(占总数的31.2%)。

从专业和年级上看,样本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表6.1.2(二)、列联表分析21、操作步骤选择“分析”|“描述统计”|“交叉表”命令,选择“是否考证”进入“行”列表框。

在左侧选择“使用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部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思考可信度”,“社交活动”,“了解计算机语言”进入“列”列表框。

在“单元格”选项中,单击“交叉表”对话框右侧的“单元格”按钮,选中“观察值”复选框,在“百分比”选项组中选中“行”,“列”,“总计”复选框。

如下图所示:2、结果分析(1)、数据信息如表6.2.1所示,样本数为340,没有缺失值。

表6.2.1(2)、列联表分析表6.2.2可以看出,已经持有计算机相关证书或有意向考取证书的人占65%,其中30.3%的人使用办公软件很熟练,这比没有考证意向的人中熟练的人比例(24.4%)要高,而总体上看是否考证与能否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百分比差别不大。

表3.2.2从表6.2.3可以看出,完全知道计算机部件的占总人数15.6%,部分知道的占68.5%,完全不知道的占15.9%。

考证的人完全知道计算机部件占14%,低于不考证的人(18.5%),考证的人完全不知道计算机部件的人占17.2%,高于不考证的人(13.4%),这两项形成对比。

看以看出,不考证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不比考证的人掌握得差。

表6.2.2表6.2.3可以看出,学院50%学生并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编程,在不考证的人中,不知道计算机编程的占62.2%,而考证的人不知道编程的人占43.4%,说明考证学习编程比不考证的人多。

而学生大部分最了解的是C类语言和JAVA,说明学院在安排编程课程有一定的侧重性。

表3.2.3表6.2.4可以看出,考证的人大部分都通过计算机学习的频率高,这与不考证的人形成对比,不考证的人通过计算机学习的频率低的百分比比考证的人高。

表6.2.4表6.2.5可以看出,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基本都会思考信息的可信度,而不考证的人从未思考信息可信度的比例比考证的要高。

表3.2.5表6.2.6可以看出,考证的人经常通过计算机社交的占44.8%,明显比不考证(36.1%)的人要高,不考证的人从不使用计算机进行社交的占10.1%,这明显比考证的人(3.2%)要高,这也形成对比。

表6.2.6通过列联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考证的人的计算机能力比不考证的人要高,而在计算机知识方面两类的人差别不大。

这说明学院在安排课程上,比较注重安排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考证的人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较不考证的人稍高。

(三)、方差分析11、操作步骤选择“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ANOVA”命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