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pss分析报告范例

Spss分析报告范例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高投入驱动的粗放 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消耗大,无疑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 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并由此产生了各 种生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四川省的生 态质量作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案例运用 因子分析,综合比较分析了四川省各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本案例建立了生态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经济环境
协调度、社会环境协调度、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系统构成一
级指标,进而选择代表性强,易于量化的参数即人均GDP、
人均工业总产值、教育投资额、城镇化率、环境污染治理
投资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等八个指标作为指标层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 省,以富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富足的生活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截至2012年5月31日,四川省管辖1个副省级市(成都市)、17个地级市、3个自 治州。
四川省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1年度四川地区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26.7亿元,增长 15.0%,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同时,初步审定,2011年除成都 市以外,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六个市(州)GDP总量首次 突破千亿元大关。
结果解释和研究展望
1.因子分析计算
第一公共因子F1,可以命名 为“经济环境协调度”;第
二公共因子F2,可以命名为 “社会环境协调度”;第三
公共因子F3,可以命名为 “生态环境保护”。
2.因子得分及解释 在经济环境协调度维度上,根据因子得分情况,排在前两位的是成都市和攀枝花
市,德阳、内江、自贡、宜宾为正得分,而剩下的12个市都是负得分,其中排名最 后的两个城市是眉山市和雅安市,引起这种结果原因可能是成都市政委以清洁生 产、资源综合利用为手段,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工业循环经济经济示范 点,确定了第一批共16个市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政策,而且大力发展高科 技产业开发园和工业生态园,使得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并尽量减少环 境污染;攀枝花市的人均GDP列全省第一,钢铁、钒钛、能源和化工是攀枝花市 的四大支柱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水平得分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身是工 业城市,所以市政府对环境污染投资的力度很大,2006年按照以企业和园区为平 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使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 品发展,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污染物大量减排,充分利用价格、税收、政府投 入等方式引导,鼓励企业利用“三废”创造财富,发展循环经济。
上,重点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其次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等。从 评价方法来说,最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物元分析 法等。
案例的整体研究思路
在生态质量管理系统中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系统的协同演进,也就是经济支持系统、自 然基础系统、社会发展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实 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案例借鉴可 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撑体系,在设计生态质量管理系统评价框架 时,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为核心内容,分为经济、环境、社会 这三个方面水平、变动及相互协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 评价生态质量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选取指标,利用因子分析 提取指标中共同的信息,结合指标具体含义,对因子进行命名, 同时利用因子得分变量对思创各地市州进行评价。
本案例的数据来源 本案例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中国统计年鉴》,二是《四川省统计年 鉴》,获取四川省18个地市州的经济、社会 协调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数据,形成数据集。
案例统计分析实现
(1)因子分析 得分选择“Bartlett” 旋转选择“最大方差法” (2)综合得分计算 转换-计算变量
方法而言,就是通过资料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五步:因子旋转。需要通过坐标变换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
公共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第六步:计算公共因子得分。 第七步:以提取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结合各因子得分,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得出综 合评价结果。
文献综述
生态质量管理的含义 生态质量管理是指致力于持续提高正产出的质量,同时减少负产出,以提高综
合质量,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生态质量管理 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在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 和全社会层次上开展管理活动。
国内外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的研究对分为评价对象及评价方法这两个层次进行研究。从评价对象
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因地制宜,结合研究区的具体
情况,本着科学、整体、针对、可量化和可比较的原则, 最大程度地反映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体来说,首先动 态性与静态相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对它的衡量必须在评 估其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反映它的发展变动趋势;其次,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再次,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最后,科学性和可比性相结合。
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源自言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保障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在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产 生了一系列诸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因此,客观地认识一个 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政府部门 合力制定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针,协调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级指标
生态质量整体状况
二级指标 经济环境协调度
社会环境协调度
生态环境保护
三级指标
X1:人均GDP X2:环境投资 X3:城镇化率
X4:教育投资 X5:人均工业总值 X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X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X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方法简介(略) 步骤 第一步:确定分析变量,收集数据资料。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第三步:计算所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第四步:提取公共因子。采用某种方法计算初始载荷矩阵,对主成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