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建史11-2

中国城建史11-2

夏始祖:大禹; 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史记》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纪
澧县城头山城址 直径350 9.6hm2
荆州阴湘城城址 580 x 350 20hm2
二、商·周时代的城市实例
1、偃师尸乡沟城址 2、郑州商城 3、盘龙城 4、安阳殷墟 5、西周:王城、都邑、食邑;
“王城图”
道路制度:
z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z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z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考工记》还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 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 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 星,以正朝夕”。
可见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 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1、明•《三才图绘》—— “国都之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2、清•戴震• 《考工记图》 ——“王城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3、清•《宫室考》——“都城九区 十二门全图”
“周王城” 图
周王城 布局示意
四县为都,四井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 尊之也言。(《周礼》)
井田法
z 中世纪城市(中古) z 近代城市(工业革命以后) z 现代城市
1、从狩猎、采集到饲养家禽 2、农业革命与农业居民点的出现 3、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
早期城市产生的两个条件:
第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前提) 第二、血缘以外的社会组织的形成
早期城市的特征: (1)非连续性变化、兴起和衰落 (2)规模较小,一般在一万人左右 (3)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权力结构
第二讲 夏商周时代的城市
z 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 标志之一。
z 在讨论城市、国家和文明起源时有将三者混为 一谈的现象。
z 城市起源一般来说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 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产、 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
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
z 早期城市 (古代城市,奴隶制时代的城市)
z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 周,这时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z 《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代 有很大的影响。
基本概念辩析
z 城与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
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管 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 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 良。”
小结
z 商是灭夏后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历时六 百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 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 置。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 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 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
战国时期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局部
战国时期错金银狩猎纹镜
1、《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 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 第一章 总论第四章 攻金之工 第五章 攻皮之工 第六章 设色之工 第七章 刮摩之工 第八章 抟埴之工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国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祭礼 丧礼 朝、聘
冠、昏、乡、射
《仪礼》:大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礼仪职业手册。早期《五经》中 的《礼》经专指此书。 《周礼》:原名《周官》,一部理想化的官制著作,分天、地、 春、夏、秋、冬六部分。或以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或以为“六 国阴谋之书”,或以为西汉刘歆为佐王莽篡位伪造之书。 《礼记》:战国至秦汉儒家所作礼制资料汇编,共49篇。或记制 度,或述思想,内容较杂。后代《五经》中的《礼》经指此书。
最早的城墙不是用于军事目的,城墙也不一定是城 市出现的必然标志,神庙或用于祭祀的殿堂、高台建筑等 具有象征意义的礼仪中心的产生才是城市起源的标志。这 一观点已经越来越得到史学和考古学界的响应。
惠特利得出了早期中国城市的起源不是从市场、城 堡,也是在礼仪中心的基础上最先兴起的结论。
惠特利的理论不仅从另一学科的角度补充了以芒福 德为代表的城市建筑与规划学派的观点,而且为世界历史 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的”(Cross-cultural) 比较,提供了依据,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
思考题:
1、城市起源的过程 2、早期城市产生的基本条件 3、《周礼·考工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5、解释“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z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王城,全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 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 每条街的宽度九轨; (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 前临外朝,后通宫市, 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城、郊、野
郑州中商城址
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
贺 业 钜 《 中 国 古 代 城 市 规 划 史 》
z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 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 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 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 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周代的 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 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z 商代都邑的特点:
(1)人口众多、密度大、遗址范围大,各种建筑多; (2)城市外围有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墙,垣曲、殷墟有
壕沟; (3)尸乡、郑州两座商城基本可划为宫城和郭城两大
部分; (4)城内 有大量的手工作坊; (5)城内有排水设施。
——阮西湖《都市人类学》(1991)
三、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的背景 2、《周礼·考工记》的内容 3、《周礼·考工记》的影响
“城廓图”
《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 也。”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毛传:
“中国,京师也。”
野国
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 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 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 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 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 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 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 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 部落征服来实现。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 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z 三皇五帝为中华共同体形成之初“王天下” 的代表人物。
z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z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z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黄帝筑邑,造五城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z 一说起源于夏鲧时期 鲧作城郭 夏鲧作城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海外有
狡心。
“断代工程”
早期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部城市 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古典时代的历史就是城 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 城市……在古代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 一个经济整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80页)
z 中国城市的起源 z 商、周时代的城市建设 z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夏商周断代工程
z 夏:22世纪B.C.~17世纪B.C. z 商:17世纪B.C.~11世纪B.C. z 周:11世纪B.C.~256B.C.
西周:11世纪B.C.~771B.C. 东周:770B.C.~256B.C.
一、中国城市的起源
z 中华文明史自三皇五帝时期,时间跨度约在 距今5000~4000年间。
城市,系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 代表了当地的人民,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 个井然有序的空间”。
从这种观点出发,“城墙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宗 教性质的,为了标明圣界(temenos)的范围,或是为 了避邪,而不是防御敌人。”这里的“宗教”指得是 早期人类的原始宗教,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用于祭祀 的神庙、殿堂、祭坛等高台建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 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 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 城外廓内。
城: 都邑四周的城垣。《墨子·七患》:“城者,所以 自守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 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郭:城若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单用时多 包含城与郭。《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 丰伊匹。”《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都邑:古代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皆以有城垣为标志。 都,《说文•邑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邑:古代人聚居的地方, 尤指古代无先君宗庙之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 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孔颖达疏:“小邑有宗 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 名。” 古代也用邑指称国,《说文•邑部》:“邑,国也。”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易·系辞》下:“列 麈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诗·鄘·定之方 中》:“文公徙之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 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疏据《毛诗正义》曰:“文公乃徙居楚丘 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 易。” 所以,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 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城与市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 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 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 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 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 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