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城与廓的概念 P14“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城●防御性●阶级分化●城与市的概念 P14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各级城邑的大小规模。

(色彩)●d)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九夫为井”。

●道路制度:“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城市布局:对称轴线布局、规则的平面布局●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朝向定位已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体现了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反映了礼制营建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管子》的营国思想:i.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以发展经济为主旨ii.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里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成为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比较i. 选址1. 《考工记》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适于平原或平坦的基址营城。

2. 《管子》力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有利于扩充、完善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功能——适于有山有水复杂自然条件下的营城活动。

ii. 布局1. 《考工记》注重礼法上的完美布局,事无巨细,均予以等级规定。

2. 《管子》由实际中的各种相关因素来框定,或是提出适应性的原则作为实际操作的指导。

iii. 分区1. 《考工记》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以及宗庙、社稷等礼制建筑。

市场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2. 《管子》城中除了宫城、官邸,按身份,职业分区安排其他国民。

iv. 水利1. 《考工记》中将水系也分等级2. 《管子》高度重视水害,除成套水利设施外,“防患于未然”为防涝原则。

●秦都咸阳的布局特点和规划思想i.布局形制1.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布局形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阿房宫在渭南的兴建。

2. 诸多宫殿群散布于渭河南北两岸,各自为城,其间以“阁道”、“复道”、“甬道”相通,由原先单一宫城咸阳宫发展成为多个工程的形制,对汉长安城的营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不建外廓,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

ii.天人合一的布局1. 以广阔京畿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和京畿的有机结合。

2. 体现象天法地的观念,视渭河为“天汉”(银河),以山为宫阙,在以咸阳为中心的方圆二百里内,修建270 多个宫观。

并通过复道、甬道相连。

犹如众星拱极一般,突出了咸阳的核心地位。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西汉都城长安1. 城市布局特点a) 平面形制: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格3 个城门。

主要宫殿在南、东市,西市在北。

b) 布局特征:i. 与战国时期都城不同,汉长安宫殿、官署、居住、市都位于同一大城内:ii. 居住地段称为“闾里”,躲在城内各宫殿间,宫殿面积占城市面积1/2 以上iii. 城内有集中的市,集中布局在南北主要道路两侧。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a) 布局特征---中国城建史上第一个砖城1. 城市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城市中间一条东西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半部,官民不相参。

2.多宫变成单一宫城,宫殿建筑群布局严整。

3. 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城市平面为规则长方形,中轴线干道与东西干道丁字相交予宫门前,道路系统采用经纬涂制,分布均衡。

呈方格网状。

b) 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1. 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2. 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3. 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

4.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民族的迁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以建康为代表,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反映了全国城市体系格局的深刻变化。

建康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不规则形平面的典型。

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及特点a) 隋唐长安由宇文恺主持规划,完全新建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b) 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采用“子城——罗城”制度,分宫城+皇城+外城。

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c) 城有集中的东西两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市分邸、店、铺、肆。

d) 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严整的方格道路网,宽度空前绝后超过了实际需求e) 实行坊里制,坊里规模大,划分完全由于道路网决定,功能分区严格,各阶层严格分开f) 全城引水分东西两区,城内绿化良好。

3. 长安城布局的特点和缺点特点1. 平地而起,完全新建,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曹魏邺城、北魏洛阳)且有所发展。

2. 方正宏达,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合,坊里匀称,把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对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建设格局影响很大。

缺点:道路尺度过大、市场少证明经济尚不够发达●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1) 城市人口和大城市的数量大增。

北宋时期,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40多个。

东京、临安城市人口均超过100 万。

称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2) 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3) 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

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4) 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加砌砖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5) 宗教建筑十分发达6) 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还有位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

人口很多。

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7) 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重要作用,宋、金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造,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也逐渐衰落。

8) 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有后周世宗柴荣主持改建,原因是城市拥挤,矛盾突出,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布局特点1. 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2.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3. 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4. 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成就1. 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 御街千步廊,景观好3. 街巷制代替坊里制4. 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影响1. 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2. 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3. 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城市的特征(1)规划思想(理念)的变化礼制观念的削弱,非《周礼·考工记》模式地方城市改为都城:唐汴州宣武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临时首都(2)城市结构的变化坊里制崩溃/废除城市经济繁荣(3)城市景观的变化多元化的城市:北—政治都市;南—经济都市里坊—繁华商业街,瓦子、勾栏的出现●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和成功之处1. 元大都布局特点i. 总体布局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