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电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电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404090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学时/学分:4 编制人:冯凯、王爱花1.课程概述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学习任务量大、应用面广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也是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常用电机、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安装与故障检修,适应维修电工的工作要求;该课程要以《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是进一步学习《PLC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2013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而设置的。

课程目标定位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设置的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在确保理论“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注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实用、理实一体、重在实践的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转变传统的强调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观念,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中,充分建设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选择以维修电工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载体和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从单一的变压器、电动机,到以学院电动伸缩门为载体的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再到复杂的机床控制线路,从基本的原理分析、布线,到故障分析与排除,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个逐步到整体的规律,精心设计了4个学习项目。

4个学习项目又包含12个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其中。

2、课程目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为参照点,以实际生产用真实电动机和实际控制系统为载体,围绕课程内容设置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常用电机、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安装与故障检修,能从事维修电工及相关的工作,并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2.1知识目标●能了解常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三相异步电机的起动、调速和制动方法及对应的电气控制线路;●熟悉常用的低压电器;●熟悉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熟悉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2.2技能目标●会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电动机;●会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电动机起动、调速、制动的方法;●会根据电气原理图连接电机的控制线路;●会根据提出的要求设计中等程度的电气原理图;●会根据电气线路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能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

2.3素质目标●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信息获取并加工、处理利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范、安全、环保、成本和质量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4.实施建议4.1教材的组织与开发①依据课程标准开发教材,教材由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与来自企业的专家、工程师合作,根据高职教育特色和机电一体化行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②教材编写以实际生产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教材内容尽可能融合职业资格技能标准,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电气控制发展的最新技术,设置教材的内容,加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使学生得到的训练与岗位要求接轨。

③教材中增加项目实施任务单和任务实施评价表,使项目实施更具有针对性,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

④教材编写力求图文并茂,运用图解的方法解释电动机的结构和典型的电气控制线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比较深奥的理论知识。

4.2教学建议①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各项职业技能。

②本课程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结协助能力。

③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建设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④本课程的学习学院应提供足够的实训耗材以保证教学效果。

4.3课程考核与评价①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坚持“强化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原则,要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的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③考核方案(尽量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岗位技能及社会能力等诸多方面,并进行合理的比例划分)。

结合以上思路,学生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占总成绩的60%,期末综合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

过程考核评分标准:过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占50%,二是技能训练考核,即每个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占50%。

综合素质评价以下列评分表为依据,根据学生课堂纪律,学习能力等表现,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成绩取平均值作为学生该项目的综合素质评价得分。

教师评价以80分作为基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分作为师评成绩,将学生平时表现在平时表现记录表上按日期作好记录。

加分标准: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讲解者加5分(讲解者若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加分,并扣除组长分值3分),成员每人加2分;个人积极回答问题加2-5分(根据提问难易而定,同时兼顾思维拓展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任务单填写规范,字体整齐,加2分,课上问题不会,课下自找答案,自主学习意识强者加5分。

扣分标准:旷课一次扣5分,违纪(闲聊、玩游戏、睡觉等)扣5分,讲过不会(包括同学讲过)扣5分;请假每次扣2分。

每个实训项目均设计有相应的任务实施评价表,如下图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操作任务所对应的评价表,依据该评价表,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成绩取平均值作为学生该项目的技能训练考核得分:期末综合性考核:答辩+试卷+实操期末综合性考核分为答辩、试卷、实操三部分,考核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答辩考核30分钟(满分30分),试卷考核40分钟(满分40分),实操考核50分钟(满分50分),答辩重在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试卷重在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实操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资源开发与利用1、图书本课程具有《电机应用技术》、《电机与电控实训》、《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机与拖动》等方面的教材、相关参考资料(规范、标准、图集、报纸及学术类期刊)等,同时自主开发有《电机应用技术》自编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资料等。

2、数字化资料①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库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应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任务书、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料等,并及时进行更新维护,通过将各种教学资源配合课程教学使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②电子期刊可利用的电子期刊有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维普网,中国期刊网等等。

专业门户网站如下:3、实践教学资源①校内实践条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建设有与该课程相关的校内实训室有四个:电机实训室:主要设备有36槽定子铁心20个,24槽定子铁心20个,绕线机10个,木模定子60个,小型鼠笼式电机20个,吊扇20个,可进行三相交流电机的拆装实验,四极24槽单层链式及同心式绕组布线,四极36槽单层链式、同心式绕组布线及四极36槽双层叠绕组布线等实验实训项目。

电力拖动实训室:有DT-18型电力拖动控制台20台,可进行点动控制线路、具有自锁的正转控制线路、接触器连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按钮接触器复合连锁的控制线路、自动往返的控制线路、Y/∆降压启动的控制线路及反接制动的控制线路等电气控制的实验实训项目。

电工培训室:有Z3040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盘、X62铣床电气控制盘等,可用于机床电路故障分析与排除。

数控实训基地:具有普通车床、铣床、钻床、镗床及各类数控机床,所有机床电机及控制线路均可提供参观学习。

②社会教学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与漯河市远工机械、瑞控科技等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现有的自动化生产线与企业技术人员,为该课程教学提供真实工程环境,满足学生认知体验、定岗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4.5其他补充说明(1)本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摸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

紧密围绕项目,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规定的学时内,保证该标准的贯彻实施。

(2)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督促学生及时、独立完成课外作业。

(4)教学内容中须加人该学科当前的主流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本学科有较好的认识。

(5)在教育教学中挖掘人文艺术因素,做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