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专业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专业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与作用
(一)课程定位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二)课程的作用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是在电工电子、电力拖动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培养学生对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分析及控制策略的设计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的设计以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案例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

注重实用性,坚持以实为本,避开高深理论推导和内部电路的过细研究,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重心,删除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的繁冗计算,注重外部特性及连线技能,同时兼顾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做到既为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电机驱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掌握机电设备常使用的几种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电动机、交流永磁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驱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熟悉电机调速、分析及控
制。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驱动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掌握功率变换器电路及其应用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及新型电机的结构特点与选用。

【能力目标】
能对对驱动电机各种控制电路进行选择、应用和设计,能够准确描述各种电机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及特点,并针对不同电机选用不同的控制方式。

【素质目标】
能整体把握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在日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学院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按照职业教育理念,本课程设计了三个教学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应由具有双师资质的机电专业专职教师任教且近三年应该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施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校内应有电机驱动实训室供学生学习使用,除此之外,应有电机驱动技术的延伸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校外应该有不少于两家电机生产设备的企业供学生参观实习,使学生可以开拓视野,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现代高职学生特点,结合专业特色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

设计多个教学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教、学、做、赛”合一的教学方法。

学生成为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作为主要的途径,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

(3)“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就项目提出相关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每个任务之中。

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以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进行。

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40%)+终结性考核成绩(60%)。

过程性考核成绩=平时表现成绩(20%)+课堂能力训练项目成绩(40%)+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训练项目成绩(40%)。

终结性考核成绩=期末上机操作(100%)。

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本课程教材开发应考虑以下因素:
1.开发相关学生工作手册、任务书、教材以及学生学习工作页、实习工单等教学资源;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预习和复习,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
3.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室相关的教学仪器、台架等形成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场所,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