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护理新进展
对于呼吸心跳停止患者4分钟内开始复 苏,8分钟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者,恢复 出院率最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1/3-1/2死于院前, 多数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
9
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灾难日益增多
自然灾害
地震:土耳其、印度及中国唐山大地震、热带 风暴、台风、海啸、 滑坡泥石流、森林大火
人为事故灾难 工伤、塌方、矿难、火灾
1986年10月在上海由急诊医学学会筹备组召开了 第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
16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
1986年12月1日 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中 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 培养点,医学院校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研究室。将 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
13
EMSS要素
先进的通讯设备 训练有素的专业院前急救人员 配备有急救和监护设备的救护车(MICU) 医院急诊科的专业训练及专职急诊医师 配备先进医疗设备的监护病房(EICU)
14
现代EMSS的特点
现代通讯、运输技术进入了急救医学 专业急救机构由城市、地区单一逐步联合,
实现网络化 医疗急救(救援)工作的全球化特点日益
30
谢谢聆听!
31
全国性的专业期刊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医学》等。
17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
1999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急诊医学会(IFEM)理 事,标志着我国急诊医学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 也促进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县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 (室),大医院建立了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 队伍,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都有一定规模的急救 中心,统一急救电话“120”。
恐怖事件:美国世贸大厦911爆炸 交通事故、空难、飞机失事、沉船事件
WHO统计全球每天约有14万人受交通事故伤害;2003年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 死亡率为10.8/万车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灾难频繁发生的
国家之一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
“铁肺”的使用标志着进入急救设备的 新时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现代监护仪器集中 使用大大促进了ICU的建立
明显 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灾害医学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15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
1980年10月30日 (80)卫医学第34号〈关于加强 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
1984年6月11日 (84)卫医司字第36号“关于发 布〈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 知” 。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 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设和发展。
26
急诊护理学的范畴
院前救护 工作内容包括: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
现场评估和检伤分类;现场救护;抢险救 灾;战地救护;全面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 及。 院内急诊救护:全方位的急救护理。 重症监护:ICU护理。
27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的特点: 工作范围跨度大,涉及多学科,内容多 应急性强,时间、病情、病人都是不确
11
人口及家庭结构的改变
人口老龄化 大家庭向小家庭发展
----促使院前急救进一步发展
12
疾病谱的改变
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低 慢性病成为人类的主要健康问题
急诊发病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以其突发 和紧迫性特点,不仅要求快速专业的现场急救, 而且要求专科急救及(ICU)支持。
-------促使了EMSS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朝、越战争
现场急救的系统运作
使死亡率降到2.5%
7
历次战争伤员运送时间与死亡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运送时间(小时) 死亡率%
18
18.0
4-6
4.5
2
2.5
2
2.0
8
时间就是生命
------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
严重创伤、交通事故伤在伤后1小时内的 救治对伤员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模式
院前院内完善型:沈阳 单纯院前型:北京 依附医院型:重庆 单纯调度指挥型:广州、深圳、珠海等
21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示意图
急症或事故现场
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一目击者 初步急救 向EMSS呼救120
急救指挥中心
救护车到达 专业人员现场救护
急救半径 3-5km
医院急诊科 进一步救护
5
战争伤员的救治
战时对伤员的战地急救与转运促使急救 组织产生
第一个急救站在1240年诞生于意大利佛 罗伦萨
越战期间,前线战伤士兵的死亡率由50% 下降到2.2%,体现了院前科学救护的重 要性
6
从“抬起来就跑”到“暂等并稳定伤 情”
1240年
第一个急救站
第二次世界大战
预检分诊
使伤病员死亡率由一战时 的18%降到二战时的4.5%
定的,不可预测。 对护士的素质要求更高。
28
急救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具有综合性医学基础知识 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变能力 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能迅速做出判断和
积极处理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程序、急救技术
29
急救护士需要掌握的常用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术 气管插管 生命体征监护 心电监护及除颤 呼吸机、输液泵等设备的操作 洗胃术 深静脉穿刺术
2
• 急诊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提高成为现 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
• 急诊医疗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乃至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3
急诊医学的范畴
院前急救 复苏学 危重病医学 灾害医学 创伤学 中毒学和急性中毒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4
促使急诊医学发展的因素
战争伤员的救治 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灾难日益增多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口及家庭结构的改变 疾病谱的改变
救护车线路 通讯线路
ICU 专科 病房
出院
22
急诊护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急诊医学的产生发展为护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生了急诊护理学 急诊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慢性疾病急
性发作及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与和护理的一 门学科。已经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专 业。
急诊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需求和急诊医
24
急诊护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急救护理的发展
1970年成立急诊护士协会。 1975年《急救护理》杂志创刊,《急救护理核
心课程设置》一书出版。 1980年急诊护士注册考试首次举行,标志急诊
护士专业地位的确立。 1983年《急诊护理实践标准》出版,标志着急
救护理专业进入专业发展阶段。
19
英美急救模式与法德急救模式理念 急救人员数 是源自有医师参与 病种选择 现场处理时间
治疗原则 药物数量种类 器械配置
英美模式 将病人带回医院
一般为2人 无
所有伤病员
短,一般不超过半小 时 对症 少 标准
法德模式 把医院带给病人
至少3人 有
危重伤病员 大多超过半小时
不限于对症 较多
标准,规格较高
20
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医学和社会的进步。
23
急诊护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急救护理作为一门专业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但是,护理学的起源实质上是从急救护理 开始的
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期 间,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在前线抢救英国伤员, 6个月收治6万多伤员,使死亡率由42%以上降到 2%。有效的抢救系统及急救护理技术是成批伤病 员生命得以挽救的原因。
25
急诊护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急救护理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各地急救中心(科) 的建立,中华护理学会陆续举办各种有关 急救新理论、新技术等培训班。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等医学院校本、专 科护理教育开设《急诊护理学》课程。国 家教育部将《急诊护理学》确立为护理学 科的必修课程。
急诊医学及 急诊护理学进展
1
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跨各临床专 业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由院前急救、医院急 诊科、 ICU和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组成,已
形成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就其专业内容而
言,它综合和发展了临床各学科中有关急诊 的知识和理论。它主要研究如何最大可能的 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 并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
18
急救医疗服务模式
英美模式: “把病人送到医院”
以把病人送到以医院为基础的急诊科而得到 更好的救治和护理为特点。
急诊救护由医疗辅助人员(如急诊技师、护士) 从院前开始,送医院急诊中心(科)后由急诊医 师进行进一步救治。
法德模式: “把医院带到病人家中”
由专业急救麻醉医生随救护车辆到现场抢救 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后,联系并通过调度医生协 调将患者转运到“最有利于其康复的医院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