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摘要】重视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研究对增加国民经济产值、提升我国农业大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都十分重要和必要。

本文播种时期、栽培密度、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农作物高产的途径,旨在促进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达到高产的目的。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
1.适期播种
1.1 适期播种的意义
适期播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重要环节。

每一种作物都有它最适宜的播种期,只有在适期内播种,才能保证它在适宜温度、水分和养分条件下按时出苗,出苗后生长良好,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和减少不利气候条件影响的能力强,达到高产、稳产。

播种过早,往往因气候低而延迟出苗、出苗不齐,易被告病菌侵害,甚至烂子。

播种过晚,缩短生育期,加快发育,产量不高;或者延迟生育在后期遇到低温不能安全开花结实,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甚至颗粒无收。

此外,有的地区还会影响后作的适时播栽。

因此,不违农时,不失时机地掌握播种期,就可以一次播种保全苗,为作物丰
收奠定基础。

1.2 农作物播种期
1.2.1 春季播种
春播作物又分为早春播种和晚春播种2种。

北方的春小麦、向日葵、油菜、甜菜等作物,南方的马铃薯、春荞麦、春油菜等作物,它们种子发芽最低温度要求为2℃~5℃,幼苗也较耐低温。

因此,只要早春气温开始回升,或土壤解冻到播种深度时即可播种。

它们在生产上多属夏季收获作物,也称早春作物。

有些作物,如春玉米、春大豆、花生、早稻、棉花等,它们的种子发芽最低温度要求为8℃~10℃,幼苗也不耐低温,需要气温稳定上升到8℃~10℃以上才能播种,称为晚春作物。

1.2.2 夏季播种
夏季作物有晚稻、夏玉米、夏甘薯、夏大豆、芝麻等。

夏季播种,温度已不是限制因素,决定播种时间主要依据是保证夏季作物的在早霜前成熟,又要给秋冬季播种作物的整地以足够的时间。

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播。

1.2.3 秋冬播种
北方秋季播种作物,主要是冬小麦和冬绿肥等。

确定它们的播种适期决定于越冬前能否发育健壮的幼苗和根系。

过早播种,植株生长高大,不能安全过冬;播种过晚,幼苗小,养分积累少,也不利于越冬。

南方的秋播比较复杂,早秋播
种,当年收获的作物,如秋玉米、秋马铃薯、秋荞麦等。

这些作物茬口很紧,为了保证年内成熟,应尽量抢播;秋冬播种、翌年夏收的作物,如冬麦、油菜、蚕豆、豌豆、秋绿肥等。

这些作物的播期幅度较宽,但要保证能安全越冬。

2.合理密植
2.1 合理密植的意义
合理密植能使作物群体有足够的绿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大量有机质才能获得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作物群体和个体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

以稻麦为例,如果群体密度大,个体营养面积小,往往通风透光不良,肥水供应不足,面造成植株瘦小、穗小、粒少,难以取得高产;反之,种植稀,群体密度小,单株虽营养面积大而生育较好,但总穗数不足,也难以取得高产。

因此,作物生产必须重视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指栽培作物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具有一个合理的空间分布,使群体及个体、地上部及地下部、营养器官及生殖器官都健全地协调发展。

既保证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有效株数,又能培育出健壮的单株,使之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生产率,从而获得高产。

所以,合理密植是作物生长的中心环节。

2.2 合理密植的依据
密植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各种作物的种植密度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高低、作物品种特性、灌溉条件、
播种期早晚、生产管理水平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一般气候寒冷地区较温暖地区密些;肥力低的较肥力高的密些;生育期短的、株型紧凑的品种较生育期长的、株型分散的品种密些等。

总之,合理密植一定要根据条件,因作物品种,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3.田间管理
作物田间管理的内容比较多,它包括播种后的镇压和耙地、查苗补苗和间定苗、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水排水、防治病虫草害以及防止霜冻等。

3.1 中耕除草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沿作物株行间进行的耕作作业称为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有多方面的作用。

它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加速土壤的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它能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干旱时,它能破除土壤板结,切断毛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水分过多时,它能加快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

农民常说:“锄头下边有火又有水”就是这个道理;中耕除草有显著的灭草作用,早铲趟,多铲趟,这是广大农村采用的最普遍也最经济有效的灭草手段。

3.2 施肥
肥料效果大小,不仅与肥料质量有关,而且与施肥方法关系密切。

只有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有重点按比例地合理施用氮、磷、钾、微量元素和细菌肥料,才能满足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要,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施用时应选择最适宜的施肥方法,保证作物及时、有效地吸收肥料,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