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唐)杜确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

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

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

圣唐受命,斩雕为朴。

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

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

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

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

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

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

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

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

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

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

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

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

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

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属:这些人B.近建安之遗范矣遗范:遗存风范C.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解褐:担任官职D.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假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B.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宫体诗以来人们做诗致力于铺陈华丽,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也不被看重。

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风气渐渐改变。

B.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

只是没过多久,岑参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

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②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答案】(1)D(2)B(3)C(4)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5)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

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②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解析】【分析】(1)D项,“假:假意”错误,依据“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故“假”的意思是:借助、依仗。

故选D。

(2)A项,其:代词,代指岑参/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B项,则: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于:连词,与、同/介词,表示被动,被。

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

(3)C项,“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错误,依据第四段“旋轸有日,犯軷俟时,吉往凶归”和注解可知,岑参遇上动乱延误了回京时间,然后死在了异乡。

又依据“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可知,“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的是岑参的嫡长子岑佐公。

故选C。

(4)注意抓住动词,“观览”的主语是“后之词人”,且“后之词人有所观览”都是“倘(假设)领起的,故“观览”后断句,(注意,为了突出人物“后之词人”,“词人”后面也可以断句);接着抓“……者……之”的句式结构反复出现,构成整句,故可知“之韵”“之色”后都要断句;“足以”足够用来,表目的,“莹彻心府”“发挥高致”都是对应的目的,但要注意语气词“焉”用在句末,故“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后面分别都要断句。

考生据此可以准确断句。

(5)①其:其中;敦尚:崇尚;颇:很;存规正:使文风规正;者:……的人;为当时所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由是:从此。

②绝笔:停下笔、搁笔;则:就;虽:即使;闾里士庶:平民百姓;莫不:无不;讽诵:吟诵。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⑸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

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②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

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

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庚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的诗歌,叫做宫体诗。

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华丽。

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

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

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

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风范。

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

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伯父岑義,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

岑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练。

他读遍诗书,特别会写文章。

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

天宝三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兵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又升职为大理评事,兼任监察御史,后充任安西节度判官,进京做右补阙。

岑参不断给立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巨,就改为起居郎,不久出仕虢州长史,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

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

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后入朝做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任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京做嘉州刺史。

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

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蜀地。

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

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廷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是没有福分啊。

岁月流逝,近30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辈传统,也凭着出众的文采,登名文坛。

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岑家世交深受文章之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纂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

如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雅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

京兆人杜确作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

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土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仨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

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