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教学设计

宾语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知并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类型。

2、准确翻译宾语前置文言语句。

教学重点:三种句式类型的识别。

教学难点:识别并翻译文言语段中的宾语前置句。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

例如:
(10)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

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

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

例如:
(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节选)》)
(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

另外还有三种情况比较少见:
1)、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以介词“ 以” 和“ 于” 为常见。

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④室于怒,市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
2)、指代性副词“ 相” 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黔之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3 )指代性副词“ 见” 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④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史记·苏秦列传》)
4)“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如:
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作业:
宾语前置专项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宾语前置句式。

①何以战?何以战?
②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③日月逝矣,岁月不我与。

④一言以蔽之。

2、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不同的一组()
A、城中皆不之觉。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
A、时不我待。

B、皆不可限以时月。

C、宁信度,无自信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下列句式不与其他三项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C、夫晋,何厌之有夫晋
D、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5、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