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生理学第三单元血液循环.doc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生理学第三单元血液循环.doc

第三单元血液循环

考情分析

2006 2005 2004 合计

ZY 4 9 2 15

ZL 1 1 1 3

第一节心脏的泉血功能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表1-3—1)

表1-3-1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时相

心房 等容收缩压力

瓣膜

心室动脉A\ 心室容积的变化 血流方向

无 ;v 无变化

快速射血期 PaPa 迅速减少 心室别动脉

减慢射血期 Pa

等容收缩期 Pa

快速充盈期 Pa>Pv

减慢充盈期 Ps>Pr

心房收缩期 Pa>Pv

5.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快的阶段是(2003, 2005)

A. 快速射血期 B.等容收缩期

C. 缓慢射血期 D.等容舒张期

E.快速充盈期

答案:B (2003, 2005)

必须压力短期达到超过,冲开主动脉瓣。要的就是压力目的就是射血。

14. 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2004)

A.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B,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C.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D.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答案:C (2004)

7.在等容舒张期,心脏各瓣膜的功能状态是(2004) ZL

A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B.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C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D.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E 二尖瓣关闭,三尖瓣开放

答案:C (2004)

8 当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时(2005) ZL

A

心室达到最大充盈

B 房室瓣关闭

C 心室容积不变

D 动脉瓣关闭

E 心室内压略高于心房内压

答:D (2005)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 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人约70ml,简称为搏出量。

(二)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排出量,等于

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约为5L/min, (4.5・6.OL/min)。

(三) 射血分数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约55%.65%。

(四) 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输出量,正常人约为3.0-3. 5L/ (min ・m2)。

(五)心脏做功量 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6. 心输出量是指(2001,2005)

A. 每搏输出量 B.左、右心室输出的总血液量

C. 每分钟左心室所泉出的血量 D.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E. 每分钟两心房进入心室的血量

答案:C (2001,2005)

15. 心指数等于(2004,2005)

A. 心率X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B,每搏输出景X体表面积

C. 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D.心输出量X体表面积

答案:A 心输出量是指(2000) ZL

A.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B. 每分钟由左、右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C 每分钟由心房所射出的血量

D. 心脏每搏动一次,由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E心脏停搏动一次,由左、右心室所射出的血量 答案:A (2000) 输出量要用时间来衡定。

三、心脏泉功能的调节

(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 前负荷 指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 内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当于心室的的负荷。它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和静 脉I口I心血量成正比。静脉I口I心血成愈多,心室舒张血期容多愈大,心肌纤维被拉长。根 据Frank-Starling机制,心肌纤维的初长度越长,心肌收缩的力量越强,因而搏出量愈多, 相反,静脉回心血量少,搏出量也减少。

2. 后负荷对心室而言,大动脉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 压增高,可导致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反之,动脉压降低则有利于心 室射血。

生理学2006-2-005.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 A

A. 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

B. 心室快速射血期延长

C. 心室减慢射血期延长

D. 心室快速充盈期延长

E. 心室减慢充盈期延长

11.引起左室后负荷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A. 肺循环高压 B.体循环高压

C. |口|心血量增加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 红细胞压积增大

答案:B

解析: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射血期(ejection phase)是指当心室继续收缩使室内压超过主动脉FR时,血•液循FR力 梯度冲开半月瓣进入主动脉。

在心动周期中,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周期长度是相同的。心动周期和心率成反比。

动脉血压升高后,左室舒张未期压力和动主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值增大,在收缩期为了达 到及超过主动脉压,等容收缩期会延长,而射血期则会缩短。

(心脏不会为了需要延长射血期,而延长整个心动周期。如心周期延长,则心率减慢。 在弊麒

(二)心率对心脏泉功能的影响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快时,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如 果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心动周期明显缩短,特别是心舒张期缩短更为显著, 充盈量减少,使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输出量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少。反之,心率过慢, 如每分钟低于40次,既使搏出量有所增加,由于心率过低,心输出量也会减少。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征 ・涌有力听的

・:・:・•€,审1

内WT-f200ms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

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过程复杂,持续 时间很长,动作电位的降支和升支不对称O 其形成机制如(图l-3-l)o

1 .静息电位 是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钾静钠动,钾内钠外

2. 去极化过程(o期)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 的作用,使膜的静息电位减小

到阀电位(・70mV)时,钠通道被激活,

膜对Na+的通透性急剧升高。Na+顺浓度

梯度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到约+

30mV,此过程称为去极化期。由于钠通

道邀活迅速,失活也迅速,其开放持续时 间很短,因此,将钠通道又称为“快通 道”。

3. 夏极化过程 心室肌细胞夏极化过程分为4个时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膜电位在去极化达顶峰后,即快速下降OmV左右,

至而形成复极化1期。此期是由于钠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而膜对K+通透性增强,Kt 顺浓度梯度外流而形成。

2期(平台期)此期膜电位OmV左右,且下降缓慢,动作电位图形比较平坦,称为平台期。

内向电流(Ca2+内流)与外向电流(K+外流)两者处于平衡状态,膜电位水平变化不大。

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对K+的通透性进一少增高,K+迅速外流,而钙通道己逐渐失活, 恢复极化状态。

4期(静息期)通过Na+ —K+汆和Na+-Ca2+交换体的活动,使细胞排出Na+和Ca2+摄入 K+,恢复静息时细胞内外的Na+、K+的分布;3Na+-Ca2+交换体Na+顺浓度梯度入。Ca2+ 逆浓度梯度外排。

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2003) ZL

A. 0期除极迅速

B. 1期复极化快

C. 有缓慢的2期平台

D. 有快速的3期复极化

E有4期自动除极

答案:C (2003)

(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也位具有以下特点:①最大复极电 位 与阀电位的绝对值小;②0期去极化的幅度小、时程长、去极化速率较慢;③没有明 显的复极1期和2期;4、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

1. 去极化过程0期去极L型Ca2+通道激活,Ca2+内流。

2. 复极化过程3期复极L型Ca2+通道逐渐

失活,Ca2+内流相应减少,及Ik通道的开放,K+ 外流增加。

3.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①Ik:复极至-60mV

时,因失活逐渐关闭,导致K+外流衰减,是最重

要的离了基础;②ICa-t:在4期自动去极化到-

50mV时,,T型Ca2+通道激活,弓I起少量Ca2+内流

参与4期自动去极化后期形成;③L:窦房结细

胞最大复极电位只有・70mV, If不能充分激活,在

P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中作用不大(图1—3-2)0

第三节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类型和特点

(一)快反应电位 心房肌、心室肌、心房传导组织和房室束一浦肯野系统纤维的动作电位都属于此类。快反应 电位的去极由Na+内流和Ca2+内流两部分组成,主要是Na+。快反应电位的特点:静息电位 大,去极幅度大,速度快;兴奋扩布传导快。

(二)慢反应电位

卖房结和房室结的细胞表现为慢反应电位,其去极过程由*2+和旭+经慢通道内流造成。慢 反应电位的主要特点是:静息电位小,去极幅度小,速度慢,兴奋扩布传导慢。

心肌受到刺激是否产生兴奋,以快钠通道或慢通道是否处于可以开放的备用状态有关。兴奋 性的高低决定于下列因素:1、静息电位水平;2、阈电位水平;3、Na+通道的状态。

(18^19 题共用题干)(2002, 2005)

A. C1 -内流

B. Ca2+ 内流

C. Na +内流

D. K +内流

E. K +外流

18.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期去极化是由于

答案:B (2002,2005)

19.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期去极化是由于

答案:C (2002, 2005)

(20'、21题共用题干)(2003)

A. 窦房结

B. 心房肌

C. 房室交界

D. 浦肯野纤维

E. 心室肌

20. 心脏内传导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云心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答案:A (2003)

二、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

(一)兴奋性

1.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②阈电位的水平:③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了通道性状。

2. 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图]・3.3)

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0期去极化开始到夏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mV的期间内,不 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在复极化从-55mV—60mV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 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 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一60mV到一80mV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 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超常期:在夏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一80mV到一90mV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 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

ZL生理学;2006-1-039.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 动作电位1期的长短

C. 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 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E. 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