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5月高考模拟考试作文讲评及范文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5月高考模拟考试作文讲评及范文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5月高考模拟考试作文讲评及范文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

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意图:
这道作文题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对时事热点的观察思考与哲理思辨有机结合起来。

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深远、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重大事件,观察思考它的角度可以有很多,文题以“变与不变”作了明确的要求;同样,“变与不变”是一个适应性广泛的哲学命题,文题以“疫情”作了具体的限制。

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类似,这道题目文章基本立意上的门槛并不高。

材料已明确指出,“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哪些东西应该变?那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人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哪些东西不能变?那就是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团结协作、担当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没有变。

这些都大致框定了考生同学作文立意的基本立场和情感倾向。

这种框定固然限制了立意选择上的空间,但也大大降低了立意的难度。

能够让考生发挥个人才智和写作特长,从而拉开作文档次的地方主要不在立意,而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察”能力。

所谓“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顽强、团结、奉献、助人的精神品质,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考生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用具体鲜活的生活内容让这些概念“活”起来。

同样是亲身经历新冠疫情,有的同学善于观察和品味,能够从中发现有价值、有内涵的“材料”;有的同学可能只能走马观花、随波逐流而已,这中间会有天渊之别。

二是“思考”深度。

“变与不变”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两者在新冠疫情下分别是怎样体现的,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又是怎样的状态,就需要考生在作文中具体呈现了。

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下体现在这里,作文境界的高低也体现在这里。

三是表达的水平。

包括思路、结构、语言、手法等常规指标。

补充说明两点:一是作文的内容和立意不要求面面俱到。

材料中虽出现较多“变”和“不变”的概念,但应该允许甚至提倡学生选取某些具体的方面,比如在“变”上只写“学习方式”或只论述“眼光”,“不变”上只阐述“团结”等。

二是作文的文体类型和格式没有具体限制。

题目只是要求参加征文比赛,并未在文体上作具体规定。

审题指导
【评分细则】建议切入分44分,一类卷53分以上,占比20%,对不变之精神能从民族精神、个人品质、公众美德几个层面扣住材料中关键词放在社会生活中阐释赞美;能分析疫情下具体改变了什么以及如何彰显科技力量凝聚力自信力或思想观念转变等原因阐释。

变与不变二者之间关系阐释清楚。

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有力。

书写整洁。

二类卷52一43分,占比60%,只从表面看变与不变,缺内在思考,未深思变与不变带给我们怎样的生命体验怎样的民族情结怎样的精神力量。

结构较清晰,散句多缺气势。

书写较工整。

三类43分以下,占比20%脱离材料及任务,结构不清,语言松散,书写潦草。

(仅供参考,可根据考情适当调整。

)
【参考立意】
1.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为守
2.知常达变,开物成务
3.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4.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5.坚守传承,适时而变
6.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7.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8.不忘初心,因时而化
9.鼎新革故求发展,坚守初心铸辉煌
例文(宜58--60分):变与不变殊途同归
邹城一中某生
我们都变了,我们面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

我们又都没变,共克时艰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

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为着同一个目标:打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

二者,殊途而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为之做出牺牲。

2020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

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伴家人过节守岁的习惯,奔赴到抗疫一线。

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

14亿人,居家隔离,飞必需不得外出,这场人类史上规模最长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

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都被改变。

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了护佑生命,为了家国,这也必须得变。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办公,自己做饭……每个人都在变。

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般亲密无间,但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

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在基辛格笔下,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

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

正是这些材料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言发声的李兰娟院士,抑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力量,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

上至孔、孟,中述颜真卿、海瑞,下至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精神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龙的子孙。

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

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

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着坚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无谓坚守者。

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020年5月1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