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第七章 考点 试题

2013年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第七章 考点 试题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1.绝望属于()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B 2.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A .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C3.好奇心属于()A .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 C4.乐级生悲、破涕为笑,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A .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 C5.怀疑属于()A .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 C6.詹姆士、朗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是由于()A .刺激B.刺激情境C.身体反应D.情绪经验 C7.情绪归因论的实验者是()A .沙赫特B凯农C阿诺德D.詹姆士 A8.少年、青年初期,日益强烈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B.爱与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C 9.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B 10.学生临考的怯场、新教师上台的慌乱属于()A.心境B.激情C应激D.理智感 C 11.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 A 12.眷恋心和自尊心属于()A .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 A13.人对认识活动或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之为()A .美感B.理智感C道德感D.成就感 B14.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感状态,称之为()A美感B.理智感C道德感D.成就感 C 15.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而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 .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状态 A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____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需要2.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是____的需要。

自我实现3.情绪依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可分为____、____、。

心境;激情;应激4.高级的社会情感可分道德感、美感和____。

理智感5.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____。

动作表情6.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特别要注意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____。

成熟程度7.人的需要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需要和____需要。

社会8.情绪情感的适应功能是通过它的____得以实现。

信号作用1.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表情动作: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3.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它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

总的说来为,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提高。

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影响。

5.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

个人的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型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

从广义而言,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下。

因此,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3.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

答: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

比如,在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分;在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情还表现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

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会使人们对它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起不满意、烦闷、厌恶、轻视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增力情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就是情绪的增力作用。

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进行拼搏。

情绪和情感的减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焦虑和灰心失望等。

4.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答: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来说,就是作业的效率在适中激奋水平下最高。

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5.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及其信号功能、调节功能。

答: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们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第二,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情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6.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答: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遇到挫折而苦恼。

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

第三,锻炼身体。

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

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第四,培养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

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

否则一旦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

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如自我暗示、适应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

7.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

答:(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答:教师要想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就必须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

良好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第一,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但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第二,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正常的。

第三,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了,学生还长时间地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

同样,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效率。

第四,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首先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词语、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比如有人用座右铭“忍”字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

当沮丧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愉快的情景,消极的情绪也能得到一些缓解。

转移注意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方向。

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一下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

其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临场不乱”。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2.教师在教学中为何要提倡对学生“动之以情”(此题也可出成: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相关主题